切割废砂浆中有价资源的分离回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切割废砂浆的来源与组成 | 第9-12页 |
·硅片切割技术简介 | 第9-12页 |
·切割砂浆失效原因 | 第12页 |
·切割废砂浆的组成 | 第12页 |
·切割废砂浆的回收方法 | 第12-15页 |
·在线回收 | 第13页 |
·离线回收 | 第13-15页 |
·电泳分离技术简介 | 第15-18页 |
·电泳技术 | 第15页 |
·电泳技术原理 | 第15-16页 |
·电泳分离主要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Zeta 电位 | 第17-18页 |
·本文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聚乙二醇的分离回收 | 第20-37页 |
·聚乙二醇的理化性质及质量标准 | 第20-21页 |
·聚乙二醇的理化性质 | 第20-21页 |
·聚乙二醇回收液的质量标准 | 第21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1-23页 |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聚乙二醇的分离 | 第23-26页 |
·实验路线 | 第23-25页 |
·实验步骤 | 第25-26页 |
·回收效果评价方法 | 第26-30页 |
·外观和色泽 | 第26-27页 |
·pH | 第27页 |
·粘度 | 第27页 |
·密度 | 第27页 |
·折光率 | 第27页 |
·电导率 | 第27-28页 |
·酸值 | 第28页 |
·含水率 | 第28页 |
·金属离子含量 | 第28-29页 |
·羟值和分子量 | 第29-3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固液分离条件的确定 | 第30-31页 |
·减压精馏压力和变回流比的确定 | 第31-34页 |
·氧化验证 | 第34-35页 |
·检测结果汇总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切割废砂的物性研究及各组分含量测定 | 第37-53页 |
·硅和碳化硅的理化性质 | 第37页 |
·切割废砂的预处理 | 第37-40页 |
·硝酸的浓度对酸洗效果的影响 | 第38页 |
·硝酸的用量 | 第38-39页 |
·搅拌时间 | 第39-40页 |
·最佳酸洗条件 | 第40页 |
·废砂浆中各组分的含量 | 第40-41页 |
·切割废砂的形貌 | 第41-43页 |
·切割废砂的物相组成 | 第43-44页 |
·切割废砂的化学组成 | 第44页 |
·切割废砂的粒径分布 | 第44-45页 |
·切割废砂中硅、二氧化硅、碳化硅含量的测定 | 第45-48页 |
·分析方法原理 | 第46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6-47页 |
·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硅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碳化硅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标准工作曲线 | 第48页 |
·检出限 | 第48-49页 |
·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49页 |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硅和碳化硅的分离回收 | 第53-74页 |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53-55页 |
·实验试剂 | 第53页 |
·实验仪器 | 第53-54页 |
·实验装置 | 第54-55页 |
·实验原理 | 第55-59页 |
·硅和碳化硅带电原因及 Zeta 电位 | 第55-57页 |
·重力场和电场作用 | 第57-58页 |
·超声作用 | 第58-59页 |
·实验设计 | 第59-61页 |
·实验路线及具体实验步骤 | 第59-60页 |
·Plackett-Burman 实验设计 | 第60-61页 |
·最陡爬坡实验 | 第61页 |
·Box-Behnken 试验设计 | 第6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70页 |
·Plackett-Burman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3-64页 |
·Box-Behnken 试验设计及结果 | 第64-67页 |
·响应面优化 | 第67-70页 |
·验证试验 | 第70页 |
·回收效果评价 | 第70-73页 |
·产品的宏观和微观形貌图 | 第70-71页 |
·产品的 XRD 分析 | 第71-72页 |
·产品的粒径分布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