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2页 |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2 自由贸易区及相关理论评析 | 第23-30页 |
·自由贸易理论 | 第23-25页 |
·关税同盟理论 | 第25-26页 |
·贸易保护理论 | 第26-27页 |
·大市场理论 | 第27-28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8-30页 |
3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及发展经验 | 第30-57页 |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经验 | 第30-38页 |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基础上构建自由贸易区 | 第31-32页 |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成的速度较快 | 第32页 |
·实施有差别、非同步的关税消除 | 第32-33页 |
·达成区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共识 | 第33-34页 |
·把扩大就业作为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 | 第34-37页 |
·构建时充分考虑到发展中成员国利益 | 第37-38页 |
·争取共识、先易后难 | 第38页 |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 | 第38-48页 |
·通过区域内投资,优化成员国的产业结构 | 第39-41页 |
·通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优惠,扩大区域内贸易规模 | 第41-42页 |
·通过高技术、新技术交流合作,优化成员国经济结构 | 第42-44页 |
·通过灵活的争端解决机制,确保自由贸易区的正常运转 | 第44-45页 |
·通过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区内自由贸易 | 第45-46页 |
·通过区域协商互助,化解成员国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 | 第46-48页 |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教训 | 第48-57页 |
·三国经济总体水平差距逐渐拉大 | 第48-50页 |
·没有使经济,贸易和投资平均化 | 第50-51页 |
·创造的工作机会和工资的增长很少 | 第51-53页 |
·能源消耗很大,环境代价很大 | 第53-57页 |
4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 | 第57-64页 |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经济增长影响的衡量指标 | 第57-60页 |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 第60-61页 |
·模型与方法 | 第6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第62-64页 |
·贸易自由化的静态贸易创造效应 | 第62-64页 |
5 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比较分析 | 第64-84页 |
·两大区域自由贸易区的整体实力的比较 | 第64-73页 |
·产值规模比较 | 第66-68页 |
·贸易量比较 | 第68-70页 |
·技术专利比较 | 第70-73页 |
·两大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构成比较 | 第73-77页 |
·发达国家成员比较 | 第74页 |
·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的比较 | 第74-75页 |
·核心成员国之间的比较 | 第75页 |
·成员国之间领土资源比较 | 第75-76页 |
·成员国之间人口规模和人口素质比较 | 第76-77页 |
·两大自由贸易区形成因素和构成环境比较 | 第77-84页 |
·形成的外在因素比较 | 第78-80页 |
·形成的内在因素比较 | 第80-81页 |
·历史渊源的比较 | 第81-82页 |
·文化环境的比较 | 第82-84页 |
6 对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及中国的启示 | 第84-91页 |
·区域商品贸易体制机制的启示 | 第84页 |
·区域服务贸易体制机制的启示 | 第84-85页 |
·区域成员国构成的启示 | 第85-86页 |
·区域贸易互惠的启示 | 第86-87页 |
·区域产业政策的启示 | 第87-88页 |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启示 | 第88-89页 |
·对区域投资政策的启示 | 第89页 |
·对建立区域争端解决机制的启示 | 第89-90页 |
·对区域人员流动政策的启示 | 第90-91页 |
结语 | 第9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