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主要灌木生物量及其模型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国外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国内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灌木生物量的研究历史 | 第15页 |
·灌木生物量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直接收获法 | 第16页 |
·平均木法 | 第16页 |
·数学模拟法 | 第16-17页 |
·遥感估测法 | 第17页 |
·灌木地下部分生物量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挖掘收获法 | 第17-18页 |
·挖土块法 | 第18页 |
·钻土芯法 | 第18页 |
·内生长土芯法 | 第18页 |
·微根区管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地理概况 | 第21页 |
·气候特征 | 第21页 |
·植被和土壤类型 | 第21-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调查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样地设置和调查 | 第22-23页 |
·室内处理 | 第23页 |
·分析与建模 | 第23-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6页 |
·生物量模型的建立与筛选 | 第25-38页 |
·生物量模型自变量的选择 | 第25-27页 |
·生物量模型的建立 | 第27-33页 |
·生物量模型精度检验 | 第33-38页 |
·三种灌木在不同沙地类型下的生物量分析 | 第38-42页 |
·三种灌木在固定沙地下的生物量分析 | 第38-39页 |
·三种灌木在半固定沙地下的生物量分析 | 第39-40页 |
·三种灌木在流动沙地下的生物量分析 | 第40页 |
·三种灌木在不同沙地类型下生物量比较 | 第40-42页 |
·三种灌木根系在不同沙地类型下的生物量分析 | 第42-46页 |
·三种灌木根系在不同沙地类型下的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42-44页 |
·三种灌木在不同沙地类型下的根系生物量及空间分布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6-51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1页 |
·灌木生物量最优模型 | 第48-49页 |
·灌木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49页 |
·灌木根系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