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一、引言 | 第12-16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种类和特征 | 第16-18页 |
1. 突发事件的内涵 | 第16页 |
2. 突发事件的种类 | 第16-17页 |
3. 突发事件的特征 | 第17-18页 |
(二)舆论和舆论引导 | 第18-19页 |
1. 舆论 | 第18-19页 |
2. 舆论引导 | 第19页 |
(三)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特点 | 第19-21页 |
1. 传播渠道多元、快捷 | 第19-20页 |
2. 常伴随着谣言扩散 | 第20页 |
3. 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 第20页 |
4. 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 第20-21页 |
三、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 第21-25页 |
(一)媒体的舆论引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 | 第21-22页 |
1. 有效沟通社会,促进矛盾化解 | 第21-22页 |
2. 利于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 第22页 |
(二)媒体的舆论引导是维持政府高效运转的推动力 | 第22-23页 |
1. 客观反映事实真相,促进政府科学决策 | 第22-23页 |
2. 坚持危机预警报道,促进政府提高危机意识 | 第23页 |
(三)媒体的舆论引导是提高个体抵御和鉴别危机能力的主要途径 | 第23-25页 |
1. 注重引导科学性,培养个体危机意识 | 第23页 |
2. 及时告知引导,减少公众损失 | 第23-25页 |
四、突发事件中媒体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 第25-31页 |
(一)媒体反应迟滞,错失舆论引导先机 | 第25-26页 |
1. 媒体导向意识模糊,造成反应迟滞 | 第25-26页 |
2. 引导应急机制不健全,难以快速整合资源 | 第26页 |
(二)虚假新闻屡禁不绝,削弱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 第26-28页 |
1. 媒体放松把关尺度,虚假新闻屡禁不绝 | 第27页 |
2. 新闻人职业素养不高,缺乏理性判断能力 | 第27-28页 |
(三)不能灵活调整引导策略,舆论引导陷入被动 | 第28-29页 |
1. 缺乏媒体舆论引导过程评估 | 第28页 |
2. 媒体对舆论引导“时机”和“度”的把握不准 | 第28-29页 |
(四)媒体舆论引导方式单一,不同舆论场域融通不够 | 第29-31页 |
1. 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新媒体舆论场缺乏互动 | 第29页 |
2. 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分歧多于吻合 | 第29-31页 |
五、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 | 第31-43页 |
(一)坚持正确导向,强化主流舆论场 | 第31-33页 |
1. 坚持正确导向,维护社会稳定 | 第31页 |
2. 正面报道为主,传递舆论正能量 | 第31-32页 |
3. 客观均衡报道,强化主流舆论场 | 第32-33页 |
(二)及时真实进行报道,抢占舆论引导先机 | 第33-34页 |
1. 迅速反应,抢抓话语权 | 第33-34页 |
2. 真实为王,维护媒体公信力 | 第34页 |
(三)当好意见领袖,引导社会讨论 | 第34-36页 |
1. 强化信息解读,当好意见领袖 | 第34-35页 |
2. 搭建舆论平台,引导社会讨论 | 第35-36页 |
(四)追踪引导效果,适时调整引导策略 | 第36-40页 |
1. 不同种类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侧重各有不同 | 第36-37页 |
2. 事件发展不同阶段的舆论引导侧重点各有不同 | 第37-38页 |
3. 进行舆论引导评估,及时调整引导方略 | 第38-40页 |
(五)适应新的舆论环境,融通不同舆论场 | 第40-41页 |
1. 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个舆论场 | 第40-41页 |
2. 推动主流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良性互动 | 第41页 |
(六)适应全媒体时代要求,提高媒体人的职业素养 | 第41-43页 |
1. 提高媒体人政治素养 | 第42页 |
2. 提高媒体人的业务素养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