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第1-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21页 |
一、萧统《昭明文选》及注疏本 | 第12-14页 |
二、李善《文选注》及其研究 | 第14-17页 |
三、文选学及其发展 | 第17-21页 |
第一章 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及其研究现状 | 第21-34页 |
第一节 高步瀛简介 | 第21-24页 |
第二节 高步瀛学术交游述论 | 第24-31页 |
一、先师指导 | 第24-26页 |
二、同门影响 | 第26-27页 |
三、同事交流 | 第27-30页 |
四、学者交往 | 第30页 |
五、学生问答 | 第30-31页 |
第三节 《文选李注义疏》及其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一、《文选李注义疏》 | 第31-32页 |
二、《义疏》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义疏》底本探源 | 第34-47页 |
第一节 《文选》版本问题 | 第34-35页 |
一、《文选》版本系统 | 第34页 |
二、《文选》重要版本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校对胡刻本文选正文 | 第35-40页 |
一、题目处存异 | 第36-37页 |
二、正文中有无小字标音 | 第37-38页 |
三、两句正文是否合并作注 | 第38页 |
四、正文文字之异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校对胡刻本文选注文 | 第40-45页 |
一、注中引文出处、作者之异 | 第40-43页 |
二、注中文字之异——脱、讹、衍、倒 | 第43-45页 |
第四节 现存文献中关于《义疏》底本的讨论以及笔者观点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义疏》诠释内容 | 第47-60页 |
第一节 疏注体简介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义疏》诠释内容 | 第49-57页 |
一、标明李注引文出处 | 第50-51页 |
二、标明李注体例以及点明李注自述注例 | 第51-52页 |
三、补李注之不足 | 第52-54页 |
四、校勘各本之误 | 第54-55页 |
五、考证疑误 | 第55页 |
六、评论《文选》正文 | 第55-56页 |
七、标明正文文字押韵情况 | 第56-57页 |
第三节 《义疏》诠释内容之不足 | 第57-60页 |
一、引文作释,释事遗意 | 第57-58页 |
二、考证详瞻,过于繁琐 | 第58页 |
三、囿于所学,理解有误 | 第58-59页 |
四、文字之误,在所难免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义疏》诠释体式 | 第60-63页 |
第一节 引文作释法 | 第60-61页 |
第二节 疏证释义法 | 第61页 |
第三节 拾遗补缺法 | 第61页 |
第四节 考辨遗误法 | 第61-62页 |
第五节 校勘讹误法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义疏》诠释研究的价值 | 第63-69页 |
第一节 《义疏》的价值 | 第63-67页 |
一、对李注的发展 | 第63-65页 |
二、对《文选》正文的贡献 | 第65页 |
三、对《文选》版本学的贡献 | 第65-66页 |
四、对《选》学治学方法的发展 | 第66-67页 |
第二节 《义疏》诠释研究的价值 | 第67-69页 |
一、学习高先生治学精神和方法 | 第67页 |
二、了解《义疏》具体诠释内容和方法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表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