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关于影子银行监管原则的研究 | 第14页 |
·从宏微观角度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研究 | 第14-15页 |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的研究 | 第15-18页 |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价 | 第1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8-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定义、影响及监管难点分析 | 第21-27页 |
·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21-22页 |
·国外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21-22页 |
·我国关于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22页 |
·影子银行对于一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22-24页 |
·影子银行对金融安全的积极影响 | 第23页 |
·影子银行对金融安全的消极影响 | 第23-24页 |
·影子银行的监管难点与困境 | 第24-26页 |
·监管对象难以确定以及监管范围太大 | 第24-25页 |
·监管的有效性面临极大挑战 | 第25页 |
·监管的主体和职责不明确 | 第25页 |
·缺乏完善、健全的监管法律 | 第25-26页 |
·监管措施的有效性检测尚未建立 | 第26页 |
·缺乏一整套系统性的风险预警、处置、缓冲、补救机制 | 第26页 |
·如何有效识别新的转换出现成为影子银行监管的最大挑战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中美影子银行发展及特点比较 | 第27-35页 |
·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比较 | 第27-30页 |
·影子银行构成的比较 | 第27-28页 |
·影子银行的规模的比较 | 第28-30页 |
·中美影子银行特点比较 | 第30-34页 |
·美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 第30-34页 |
·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及监管模式比较 | 第35-48页 |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体制比较 | 第35-41页 |
·现行美国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分析 | 第35-37页 |
·现行中国影子银行监管体制分析 | 第37-38页 |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体制特征的比较分析 | 第38-41页 |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模式比较 | 第41-43页 |
·现行美国影子银行监管模式分析 | 第41页 |
·现行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模式分析 | 第41-42页 |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的优势与不足 | 第43-47页 |
·美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的优势与不足 | 第43-45页 |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有效性评价 | 第48-61页 |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51页 |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8-49页 |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51页 |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有效性评价 | 第51-59页 |
·美国影子银行监管有效性评价 | 第51-55页 |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有效性评价 | 第55-59页 |
·中美影子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差异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对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思路设计 | 第61-64页 |
·推进利率市场化 | 第61页 |
·完善影子银行的判断标准体系 | 第61-62页 |
·改革监管方式 | 第62页 |
·加大对影子银行风险的监控 | 第62页 |
·明确影子银行的核心监管机构,消除监管模糊地带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