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二、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基础理论 | 第14-18页 |
一、区域经济的概念 | 第14页 |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 | 第14-15页 |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 第15页 |
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第二部分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第18-30页 |
一、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18-21页 |
(一)经济运行情况 | 第18-19页 |
(二)财政收支情况 | 第19-20页 |
(三)民生改善情况 | 第20-21页 |
二、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 第21-24页 |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 第21-22页 |
(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 第22-23页 |
(三)鲁西和鲁南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 第23页 |
(四)重点区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 第23-24页 |
三、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4-30页 |
(一)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 | 第24-29页 |
(二)区域无序开发问题突出 | 第29页 |
(三)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 | 第29-30页 |
第三部分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及应对原则 | 第30-34页 |
一、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 | 第30-31页 |
(一)区位和资源因素 | 第30页 |
(二)人力资源因素 | 第30-31页 |
(三)文化观念因素 | 第31页 |
(四)投资因素 | 第31页 |
(五)政策因素 | 第31页 |
二、促进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 第31-34页 |
(一)处理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关系 | 第32页 |
(二)正确处理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关系 | 第32页 |
(三)坚持缩小经济发展差距与缩小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差距相结合 | 第32-33页 |
(四)坚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与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相结合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 第34-62页 |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 第34-36页 |
(一)全面落实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全省科学发展 | 第34-35页 |
(二)完善市场机制,构筑全省统一的市场体系 | 第35-36页 |
(三)健全省内区域间合作机制,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 | 第36页 |
二、深入推进“蓝黄战略”,进一步加快“蓝黄两区”发展 | 第36-40页 |
(一)进一步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36-37页 |
(二)进一步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37-40页 |
三、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打造中部经济增长高地 | 第40-44页 |
(一)强化济南的核心地位,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 第41-43页 |
(二)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 | 第43-44页 |
四、加快西部六市经济发展,促进西部经济隆起 | 第44-62页 |
(一)加快德州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4-47页 |
(二) 加快聊城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7-49页 |
(三) 加快济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四) 加快枣庄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五) 加快临沂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六) 加快菏泽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7-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