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28页 |
·ILs简介 | 第16-19页 |
·ILs发展史 | 第16-18页 |
·ILs的优点与应用 | 第18-19页 |
·ILs的毒性 | 第19-23页 |
·ILs对无脊椎动物的毒性 | 第19页 |
·ILs对脊椎动物的毒性 | 第19-20页 |
·ILs对植物的毒性 | 第20-21页 |
·ILs对藻类的毒性 | 第21-22页 |
·ILs对微生物的毒性 | 第22页 |
·ILs的细胞毒性 | 第22页 |
·ILs对靶分子的抑制作用 | 第22-23页 |
·ILs在环境中的吸收和降解 | 第23-24页 |
·水稻的生态毒理学 | 第24-25页 |
·论文立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第2章 离子液体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28-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水稻的培养 | 第28-29页 |
·水稻茎和根系参数测定及IC_(50,5d)值的预测 | 第29-3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三种不同碳链长度ILs对水稻IC_(50,5d)的影响比较 | 第30-33页 |
·三种不同碳链长度ILs对水稻根茎重的影响比较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水稻对离子液体的氧化应激 | 第36-5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42页 |
·水稻的培养 | 第37-38页 |
·水稻根中粗酶的提取 | 第38-39页 |
·水稻茎叶中亚细胞器的提取 | 第39页 |
·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39-4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40-41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水稻根叶丙二醛(MDA)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2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2-55页 |
·ILs对水稻SOD活性的影响比较 | 第42-46页 |
·三种不同碳链长度ILs对水稻CAT活性的影响比较 | 第46-49页 |
·三种不同碳链长度ILs对水稻POD活性的影响比较 | 第49-52页 |
·三种不同碳链长度ILs对水稻MDA含量的影响比较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离子液体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56-71页 |
·实验材料 | 第5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水稻的培养 | 第56-58页 |
·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测定 | 第58-59页 |
·希尔反应活性测定 | 第59-60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0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0-69页 |
·ILs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比较 | 第60-67页 |
·ILs对水稻希尔反应活力的影响比较 | 第67-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离子液体对水稻根系生理的影响及离子液体的消解 | 第71-87页 |
·实验材料 | 第71-72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71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71-72页 |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水稻的培养 | 第72页 |
·根系活力测定 | 第72-73页 |
·根系活力测定 | 第73-74页 |
·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第74页 |
·培养液中ILs残留测定 | 第74-75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75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85页 |
·ILs对水稻根系活力的影响比较 | 第75-77页 |
·ILs对水稻根系质膜透性的影响比较 | 第77页 |
·ILs对水稻根尖细胞和叶片细胞的影响 | 第77-80页 |
·ILs的消解 | 第80-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0页 |
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