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水稻先天免疫 | 第10-14页 |
·植物免疫 | 第10-11页 |
·PTI | 第11-12页 |
·ETI | 第12-14页 |
·Piz-t与Pi9、Pi2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天然免疫应答的下游信号 | 第14-19页 |
·下游信号 | 第14-15页 |
·信号通路中的一些重要基因 | 第15-19页 |
·RAR1 | 第15-16页 |
·SGT1 | 第16页 |
·RAR1与SGT1之间的互作 | 第16-18页 |
·RAR1、SGT1、HSP90之间的互作 | 第18页 |
·Rac1、RAR1、HSP90之间的互作 | 第18-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植物材料 | 第21-22页 |
·质粒和菌株 | 第22页 |
·常用试剂及仪器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9页 |
·NPB-Piz-t-HA规模化筛选体系 | 第22-26页 |
·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22-23页 |
·大规模稻瘟菌接种鉴定以及筛选 | 第23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23-24页 |
·稻瘟病离体接种鉴定 | 第24页 |
·DNA测序 | 第24-25页 |
·RT-PCR | 第25页 |
·潮霉素检测 | 第25页 |
·蛋白印迹检测 | 第25-26页 |
·杂交验证 | 第26页 |
·载体构建的一般方法 | 第26页 |
·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8页 |
·hpRNAi的TA克隆载体pC2300-XUN的构建 | 第26-27页 |
·hpRNAi的构建 | 第27页 |
·RNAi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7-28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8页 |
·抗病基因转基因水稻材料创制——融合多肽标签序列的修饰Pi2、Pi9转基因材料的鉴定及筛选 | 第29-31页 |
·Pi2-AcV5纯合转基因植株的验证 | 第29-30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29页 |
·蛋白印迹检测 | 第29-30页 |
·T_1代Pi9-cMyc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30-31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30-31页 |
·标签分子PCR | 第31页 |
·Piz-t-HA抗性功能缺失突变体规模化筛选体系建立 | 第31-41页 |
·Pizt-HA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31-32页 |
·Pizt-HA突变体库的筛选 | 第32-36页 |
·Pizt-HA突变体库植株的性状表现 | 第32页 |
·水稻稻瘟菌规模化接种鉴定体系的建立 | 第32-35页 |
·Pizt-HA诱变群体的稻瘟菌接种鉴定及筛选结果 | 第35-36页 |
·Piz-t-HA突变体的检测 | 第36-41页 |
·M_2代Piz-t-HA突变体的检测 | 第36-38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36页 |
·稻瘟菌离体接种鉴定 | 第36-37页 |
·DNA测序 | 第37页 |
·转录水平检验 | 第37-38页 |
·M_3代Piz-t-HA突变体的检测 | 第38-40页 |
·GUS检测 | 第38页 |
·潮霉素检测 | 第38-39页 |
·蛋白印迹 | 第39-40页 |
·M_4代Piz-t-HA突变体的稻瘟菌接种鉴定 | 第40-41页 |
·反向遗传——RNAi策略研究RAR1、SGT1同源功能 | 第41-48页 |
·OsRAR1和OsSGT1的RNAi载体的构建 | 第41-44页 |
·hpRNAi的TA克隆载体pC2300-XUN的构建及鉴定 | 第41-42页 |
·OsRAR1和OsSGT1的hpRNAi构建并测序 | 第42-43页 |
·OsRAR1-hpRNAi构建并测序 | 第42页 |
·OsSGT1-hpRNAi构建并测序 | 第42-43页 |
·OsRAR1和OsSGT1的RNAi载体构建及鉴定 | 第43-44页 |
·pC2300-XUN-Osrar1-RNAi构建并测序 | 第43页 |
·pC2300-XUN-Ossgt1-RNAi构建并测序 | 第43-44页 |
·RNAi载体的遗传转化及T_0代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4-48页 |
·RNAi载体的NPB的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T_0检测 | 第44-45页 |
·RNAi载体的NPB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4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G418检测 | 第44-45页 |
·RNAi载体的SC114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及T_0检测 | 第45-48页 |
·RNAi载体的SC114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5页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G418检测 | 第45-48页 |
4 讨论 | 第48-55页 |
·研究结果及意义 | 第48页 |
·Piz-t-HA抗性功能缺失突变体规模化筛选体系 | 第48-51页 |
·Piz-t-HA抗性功能缺失突变体筛选体系的创新点 | 第49-50页 |
·Piz-t-HA抗性功能缺失突变体筛选体系的意义 | 第50页 |
·Piz-t-HA抗性功能缺失突变体筛选体系的注意事项 | 第50-51页 |
·菌株的选择 | 第50页 |
·离体叶片接种鉴定 | 第50-51页 |
·蛋白印迹检测 | 第51页 |
·后续工作 | 第51-55页 |
·大规模筛选Piz-t-HA突变体 | 第51-53页 |
·Piz-t-HA突变体的检测 | 第51-52页 |
·杂交实验以及杂交后代的稻瘟病抗病性鉴定 | 第52-53页 |
·piz-t-HA感病突变体的杂交实验 | 第52页 |
·Piz-t-HA突变体的杂交验证 | 第52-53页 |
·突变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53页 |
·RNAi反向遗传策略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1 | 第60-62页 |
附录2 | 第62-64页 |
附录3 | 第64-66页 |
附录4 | 第66-69页 |
附录5 | 第69-70页 |
附录6 | 第70-73页 |
附录7 | 第73-74页 |
附录8 | 第74-75页 |
附录9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