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9-10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 ·项目依托 | 第1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成矿期次研究 | 第14-15页 |
| ·成矿年龄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16-17页 |
|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4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8页 |
| ·区域地层 | 第18-20页 |
| ·志留系 | 第18页 |
| ·泥盆系 | 第18-19页 |
| ·石炭系 | 第19页 |
| ·三叠系 | 第19-20页 |
| ·白垩系 | 第20页 |
| ·第四系 | 第20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0-21页 |
| ·加里东—华力西期构造岩浆活动 | 第21页 |
| ·印支期构造-岩浆热事件 | 第21页 |
| ·燕山期构造-岩浆热事件 | 第21页 |
| ·区域构造 | 第21-24页 |
| ·区域断裂 | 第22页 |
| ·区域褶皱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4-33页 |
| ·阳山矿带概况 | 第24页 |
| ·矿区地层 | 第24-26页 |
| ·矿区岩浆岩 | 第26-28页 |
| ·斜长花岗斑岩 | 第27页 |
| ·英云斑岩脉 | 第27页 |
| ·花岗细晶岩脉 | 第27-28页 |
| ·矿区构造 | 第28-31页 |
| ·断裂 | 第28-29页 |
| ·褶皱 | 第29-31页 |
|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33页 |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31页 |
| ·矿石特征 | 第31-32页 |
| ·矿体围岩及其蚀变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构造分期与构造变形特征分析 | 第33-61页 |
| ·构造置换期 | 第34-42页 |
| ·构造置换 | 第34-35页 |
| ·构造置换主应力分析 | 第35-37页 |
| ·构造变性特征分析 | 第37-42页 |
| ·韧性变形期 | 第42-51页 |
| ·由北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 | 第42-47页 |
| ·由南向北的伸展构造 | 第47-50页 |
| ·左行走滑活动 | 第50-51页 |
| ·韧-脆性变形期 | 第51-59页 |
| ·由南向的北逆冲推覆构造 | 第51-57页 |
| ·由南向北的伸展构造 | 第57-59页 |
| ·脆性变形期 | 第59页 |
| ·构造期次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成矿期次划分及与构造分期的关系 | 第61-70页 |
| ·构造成矿期划分的原则 | 第61页 |
| ·沉积—变质期 | 第61-62页 |
| ·韧性剪切构造变形与早期成矿(构造—热液期) | 第62-63页 |
| ·构造—热液阶段初期矿化特征、变形特征 | 第62-63页 |
| ·构造—热液阶段后期矿化特征、变形特征 | 第63页 |
| ·脆—韧性剪切构造变形与中期成矿(构造—岩浆期) | 第63-66页 |
| ·构造—岩浆阶段初期矿化特征、变形特征(韧—脆性构造变形阶段) | 第64-65页 |
| ·构造—岩浆阶段后期矿化特征、变形特征(脆—韧性构造变形阶段) | 第65-66页 |
| ·脆性构造与晚期成矿(后期热液期) | 第66-67页 |
| ·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 | 第66-67页 |
| ·辉锑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阶段 | 第67页 |
| ·表生氧化作用与成矿表生期 | 第67-68页 |
| ·成矿期次小结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0-73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存在问题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附录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