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8-9页 |
·论文结构及创新 | 第9-11页 |
第2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正当性及其功能 | 第11-17页 |
·“三调联动”机制的正当性 | 第11-14页 |
·符合现代法治的基本价值 | 第11-12页 |
·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想 | 第12页 |
·符合本土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12-14页 |
·“三调联动”机制的功能 | 第14-17页 |
·“三调联动”的功能之一是维护社会稳定 | 第15页 |
·“三调联动”的功能之二是实现现代法治 | 第15-17页 |
第3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产生背景及运行现状 | 第17-27页 |
·“三调联动”机制的产生背景 | 第17-21页 |
·“三调联动”机制产生的制度背景——对人民调解的继承与创造 | 第17页 |
·“三调联动”机制产生的社会背景——对新型纠纷的有效应对 | 第17-19页 |
·“三调联动”机制产生的实务背景——对实践经验的成功总结 | 第19-21页 |
·“三调联动”机制的运行现状 | 第21-27页 |
·基本定位及受案范围 | 第21-22页 |
·已有模式及工作流程 | 第22-24页 |
·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 第24-25页 |
·物质保障及经费来源 | 第25-27页 |
第4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成功经验及不足 | 第27-33页 |
·“三调联动”机制的成功经验 | 第27-28页 |
·对分工合作的深入理解 | 第27页 |
·对情理德法的灵活运用 | 第27-28页 |
·“三调联动”机制的不足之处 | 第28-33页 |
·定位不清、受案模糊 | 第28-29页 |
·机构繁冗、权责不明 | 第29页 |
·经费紧缺、动力不足 | 第29-31页 |
·队伍薄弱、保障不力 | 第31-33页 |
第5章 “三调联动”机制的完善 | 第33-39页 |
·从思想上重视“三调联动”机制 | 第33-35页 |
·重视排查、预防纠纷 | 第33-34页 |
·重视调处、化解矛盾 | 第34-35页 |
·从举措上完善“三调联动”机制 | 第35-39页 |
·明确机制定位,调整受案范围 | 第35页 |
·精简机构设置,保障权责一致 | 第35-36页 |
·加强经费保障,实现专款专用 | 第36-37页 |
·夯实基层队伍,确保工作力度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