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工作的基本思路 | 第17页 |
二、 文章结构 | 第17-1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9-22页 |
一、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二、 论文的难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评析 | 第22-53页 |
第一节 国外政府债务的理论研究 | 第22-40页 |
一、 关于政府债务(公共债务)的性质 | 第22-26页 |
二、 关于政府隐性债务(或有债务)之风险研究 | 第26-27页 |
三、 政府债务管理的国别研究 | 第27-38页 |
四、 关于预警方法的研究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我国学者关于公共债务理论与对策的研究 | 第40-53页 |
一、 政府债务及其成因分析 | 第40-43页 |
二、 关于政府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43-47页 |
三、 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的研究 | 第47-50页 |
四、 关于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研究 | 第50-53页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债务理论与债务风险理论 | 第53-76页 |
第一节 财政分权理论 | 第53-60页 |
一、 财政联邦主义 | 第53-58页 |
二、 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与地方债务 | 第58-60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理论 | 第60-69页 |
一、 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及分类 | 第60-64页 |
二、 地方政府债券 | 第64-67页 |
三、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 第67-69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 第69-76页 |
一、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状况 | 第69-70页 |
二、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原因 | 第70-73页 |
三、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 第73-74页 |
四、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 | 第76-101页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特征 | 第76-81页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理论框架 | 第81-87页 |
一、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的程序 | 第81-82页 |
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 | 第82-87页 |
第三节 关于地方政府公共债务风险模糊评价分析 | 第87-101页 |
一、 模糊评价分析法简介 | 第89-91页 |
二、 模糊评价分析法要件 | 第91-99页 |
三、 改进后预警模型的一般特点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国外地方政府举债与管理经验比较借鉴 | 第101-119页 |
第一节 国外地方政府发债比较 | 第101-110页 |
第二节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经验 | 第110-114页 |
第三节 对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和管理的借鉴及启示 | 第114-119页 |
第六章 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计量分析与对策研究 | 第119-152页 |
第一节 科技投入与地方财政能力的关系研究 | 第119-137页 |
一、 科技投入与地方财政能力的动态关系 | 第119-127页 |
二、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所做的实证分析 | 第127-137页 |
第二节 转移支付最优化 | 第137-148页 |
一、 理论模型分析 | 第138-141页 |
二、 地方经济增长率和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141-148页 |
第三节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其他战略选择 | 第148-15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152-158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152-157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