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结构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我国交强险制度概述 | 第13-19页 |
一、交强险的概念、特征和制度价值 | 第13-16页 |
(一) 交强险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交强险的特征 | 第14页 |
(三) 我国交强险制度价值分析 | 第14-16页 |
二、我国交强险制度的立法演进 | 第16-18页 |
(一) 我国早期机动车责任法定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16-17页 |
(二) 我国交强险制度的正式确立 | 第17-18页 |
三、我国交强险制度在实践中的问题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交强险的责任对象 | 第19-25页 |
一、立法解读 | 第19-20页 |
二、实践中的问题 | 第20-23页 |
(一) "乘车人"未列入交强险责任对象 | 第20-22页 |
(二) "本车人员"下车后身份难以界定 | 第22-23页 |
三、完善的建议 | 第23-25页 |
(一) 将"客人"纳入交强险责任对象 | 第23-24页 |
(二) 严格限制"本车人员"的范围 | 第24-25页 |
第三章 交强险的责任范围 | 第25-29页 |
一、立法解读 | 第25-26页 |
(一) 责任范围包含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 | 第25-26页 |
(二) 在责任范围内适用无过错责任 | 第26页 |
二、实践中的问题 | 第26-28页 |
(一) 占用大量的保险资源,背离立法初衷 | 第26-27页 |
(二) 交强险保险费率较高,加重投保人负担 | 第27页 |
(三) 财产损失赔偿适用无过错责任弊大于利 | 第27-28页 |
三、完善的建议 | 第28-29页 |
(一) 对财产损失赔偿适用过错责任 | 第28页 |
(二) 将财产保险由强制性改为自愿性 | 第28-29页 |
第四章 交强险的赔偿制度 | 第29-38页 |
一、立法解读 | 第29-30页 |
(一) 交强险制度下的赔偿规定 | 第29-30页 |
(二) 交强险赔偿制度下的免责理由 | 第30页 |
二、实践中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 统一的费率和责任限额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 | 第30-31页 |
(二) 现行赔偿限额规定不利于保护受害人利益 | 第31-32页 |
(三) 多车相撞的赔偿成为实践中的难题 | 第32-33页 |
(四) 《条例》第22条存在立法缺陷 | 第33-35页 |
三、完善的建议 | 第35-38页 |
(一) 费率和责任限额与地区经济相适应 | 第35页 |
(二) 取消人身损害赔偿限额下的分项 | 第35-36页 |
(三) 完善多车相撞的赔偿制度 | 第36页 |
(四) 对《条例》第22条进行修改 | 第36-38页 |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 | 第38-42页 |
一、立法解读 | 第38-39页 |
二、实践中的问题 | 第39-40页 |
(一) 救助事项范围不够明确 | 第39-40页 |
(二) "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仍然被排除在"受害人"范围之外 | 第40页 |
(三) 救助基金追偿权实现缺乏保障 | 第40页 |
三、完善的建议 | 第40-42页 |
(一) 科学界定救助基金垫付范围 | 第40-41页 |
(二) 适当扩大"受害人"范围 | 第41页 |
(三) 完善追偿制度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