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地下建筑设计论文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设计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36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第13-16页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地下空间快速发展第13-14页
     ·十二五规划背景下的城市综合体发展契机第14-15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在城市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15-16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9页
     ·研究的目的第16-18页
     ·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课题发展概况综述第19-28页
     ·城市综合体及其地下空间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第19-21页
     ·基于城市综合体的地下空间入口节点发展与实践第21-26页
     ·入口节点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第26-28页
   ·相关课题理论及概念解析第28-33页
     ·相关课题理论第28-31页
     ·概念解析第31-33页
   ·课题研究的方法、内容与理论框架第33-36页
     ·研究的方法第33-34页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第34页
     ·论文结构体系与框架第34-36页
第2章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分析第36-59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研究第36-41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特征及功能第36-38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类型第38-40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组合方式第40-41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设计内涵第41-45页
     ·城市内涵第42-43页
     ·文化内涵第43-44页
     ·人性内涵第44-45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类型第45-50页
     ·按入口节点与城市综合体地上部分的关系分类第45-46页
     ·按入口节点处标高分类第46-47页
     ·按入口的形式分类第47-50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特征第50-54页
     ·功能性特征第50-51页
     ·地域性特征第51-52页
     ·技术性特征第52-53页
     ·艺术性特征第53-54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作用第54-58页
     ·过渡城市空间第54-55页
     ·组织城市交通第55-56页
     ·活跃城市形象第56-57页
     ·改善城市环境第57页
     ·提升地下防灾能力第57-58页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3章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设计策略第59-79页
   ·设计需解决的问题第59-60页
   ·影响设计的因素第60-62页
     ·区位因素第60页
     ·经济因素第60-61页
     ·气候因素第61-62页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设计原则第62-67页
     ·整体性原则第62-63页
     ·人性化原则第63-65页
     ·标志性原则第65页
     ·领域性与归属感原则第65-66页
     ·表达特定地域特征与文化的原则第66-67页
   ·有机整合城市空间的设计策略第67-71页
     ·在入口节点中融入城市场所精神第68-69页
     ·使入口节点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第69-70页
     ·利用入口节点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整第70页
     ·入口节点与城市空间的新和旧的结合第70-71页
   ·以人为本的开放性设计策略第71-78页
     ·用开放性设计思想解决矛盾第71-73页
     ·开放性设计满足人性化需求第73-75页
     ·入口节点对城市开放的形式第75-76页
     ·入口节点的亲和力表达第76-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4章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设计方法第79-113页
   ·入口节点的城市化设计第79-86页
     ·引入城市性符号第79-82页
     ·创造城市中介空间第82-84页
     ·利用下沉广场过渡第84-86页
     ·将城市广场部分空间引进入口节点室内第86页
   ·入口节点的人性化设计第86-91页
     ·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第86-89页
     ·设计亲切的空间尺度第89-90页
     ·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动态导向第90-91页
   ·入口节点的空间设计第91-97页
     ·分割与围合第92-94页
     ·序列和层次第94-97页
   ·入口节点的形象设计第97-102页
     ·开放性形象设计第97-100页
     ·标志性形象设计第100-102页
   ·入口节点的交通设计第102-106页
     ·入口节点的位置、数量和间距第102-103页
     ·联系城市地面交通的设计第103-104页
     ·联系地下轨道交通的设计第104-105页
     ·内部交通的组织设计第105-106页
   ·入口节点的安全设计第106-112页
     ·安全尺度设计第106-107页
     ·防灾设计第107-109页
     ·无障碍设计第109-112页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结论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合物水泥基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复补强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居住行为模式影响下的上海市青年住宅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