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麟史学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学术履迹 | 第16-24页 |
| ·生平事略 | 第16-17页 |
| ·学术训练 | 第17-20页 |
| ·七年清华园 | 第17-19页 |
| ·问学斯坦福 | 第19-20页 |
| ·学术领路人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理想的史料与精湛的考据 | 第24-28页 |
| ·理想的史料 | 第24-25页 |
| ·史料的限制 | 第24-25页 |
| ·如何突破限制 | 第25页 |
| ·精湛的考据 | 第25-28页 |
| ·考据成就 | 第26-27页 |
| ·不止步于考据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历史的哲学之思 | 第28-36页 |
| ·亦史亦哲 | 第28-31页 |
| ·和哲学家对话 | 第28-29页 |
| ·历史哲学观 | 第29-31页 |
| ·默证之争 | 第31-36页 |
| ·回到现场 | 第31-32页 |
| ·烽烟再起 | 第32-36页 |
| 第四章 科技史研究的先驱 | 第36-40页 |
| ·筚路蓝缕之功 | 第36-38页 |
| ·近代科学缘何落后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通史编纂的遗产 | 第40-48页 |
| ·危机修史 | 第40-41页 |
| ·傅斯年的青睐 | 第40-41页 |
| ·史家应有之责 | 第41页 |
| ·体裁探索 | 第41-43页 |
| ·寻觅“来龙去脉” | 第42页 |
| ·关注“人” | 第42-43页 |
| ·史事择取 | 第43-45页 |
| ·“笔削”的标准 | 第43-44页 |
| ·统贯历史的范畴 | 第44-45页 |
| ·表达艺术 | 第45-48页 |
| ·优美灵动 | 第45页 |
| ·通俗但不庸俗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附录 张荫麟报刊文章发表目录 | 第56-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