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 第14-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 第16-18页 |
·研究路径及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可能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 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产业转移理论分析 | 第21-24页 |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 | 第21页 |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22页 |
·边际产业扩张论 | 第22页 |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 第22-23页 |
·“雁行模式”理论 | 第23页 |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第23-24页 |
·经济增长理论分析 | 第24-25页 |
·哈罗德-多马模型 | 第24页 |
·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24页 |
·均衡增长理论 | 第24-25页 |
·新古典理论 | 第25页 |
·新增长理论 | 第25页 |
·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 | 第25-27页 |
·产业转移的要素转移效应 | 第26页 |
·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效应 | 第26页 |
·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效应 | 第26-27页 |
3 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特点 | 第27-38页 |
·我国产业转移现状 | 第27页 |
·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 第27-35页 |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第27-29页 |
·承接产业转移来源地相对集中 | 第29-30页 |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 第30-31页 |
·制造业成为外资注入的主要产业 | 第31-32页 |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 第32-33页 |
·山西省各地市高新经济开发区逐步建成 | 第33-35页 |
·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情况与中部其他省份比较 | 第35-38页 |
4 山西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以及问题分析 | 第38-41页 |
·山西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优势 | 第38-39页 |
·政策优势 | 第38页 |
·资源禀赋优势 | 第38页 |
·区位交通优势 | 第38-39页 |
·工业产业基础优势 | 第39页 |
·山西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 | 第39-41页 |
·山西省在制定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还有一定的盲目性 | 第39页 |
·山西省区域集聚效益不足 | 第39-40页 |
·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还有待完善 | 第40页 |
·产业对接程度还有待提高 | 第40-41页 |
5 实证分析 | 第41-47页 |
·变量及数据的选取 | 第41-42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42-43页 |
·协整检验 | 第43-44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44-45页 |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5-47页 |
6 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研究 | 第47-52页 |
·国内外先进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借鉴 | 第47-48页 |
·规制与鼓励并举,引导投资向特定产业、部门、地域流动 | 第47页 |
·立足于高端产业,重视产业研发环节的转移 | 第47-48页 |
·改善投资环境,完善产业转移配套体系 | 第48页 |
·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 第48-52页 |
·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市场机制 | 第48-49页 |
·优化山西省内的投资环境 | 第49页 |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 第49-50页 |
·加大力度培育山西内部的产业集群体系 | 第50页 |
·促进山西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对接 | 第50-52页 |
7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