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羧酸/烯烃直接催化加成制备羧酸酯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杂多酸类催化剂 | 第14-15页 |
| ·硫酸催化剂 | 第15页 |
| ·芳香二磺酸催化剂 | 第15页 |
| ·树脂类催化剂 | 第15-16页 |
| ·硅酸盐类催化剂 | 第16页 |
| ·氧化物类催化剂 | 第16页 |
| ·硫酸盐类催化剂 | 第16-17页 |
| ·异戊烯醇合成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异丁烯法 | 第17-18页 |
| ·Prins缩合反应 | 第18页 |
| ·Prins异构化反应 | 第18页 |
| ·异戊二烯法 | 第18-19页 |
| ·丙酮法 | 第19-20页 |
| ·异戊烯醇的工业应用 | 第20-22页 |
| ·合成菊酯类中间体贲亭酸甲酯 | 第20-21页 |
| ·合成柠檬醛 | 第21页 |
| ·其他应用 | 第21-22页 |
| ·研究课题简介 | 第22-23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确立和反应机理 | 第23-27页 |
| ·实验方法确立 | 第23-25页 |
| ·催化剂的选择和合成路线的确定 | 第23-24页 |
|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4-25页 |
| ·反应机理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异戊二烯催化加成反应体系中异戊烯醇气相色谱内标曲线法定量分析 | 第27-32页 |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7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28页 |
| ·样品溶液配制 | 第28页 |
| ·色谱检测条件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1页 |
| ·色谱柱选择 | 第28-29页 |
| ·内标物选择 | 第29页 |
| ·内标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 ·各组分出峰顺序 | 第30-31页 |
| ·方法精密度测定 | 第31页 |
| ·空白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无水体系中异戊烯醇的催化合成 | 第32-43页 |
| ·试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2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2-33页 |
| ·实验步骤 | 第33页 |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33-34页 |
| ·原料配比(烯酸比) | 第33页 |
| ·反应时间 | 第33页 |
| ·催化剂用量 | 第33-34页 |
| ·皂化时间 | 第34页 |
| ·NaOH溶液浓度 | 第34页 |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 ·正交实验设计基本原理 | 第34页 |
| ·正交实验设计步骤和方案 | 第34-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 ·目标产品的红外分析 | 第35-36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 ·原料配比(烯酸比) | 第36页 |
| ·反应时间 | 第36-37页 |
| ·催化剂用量 | 第37-38页 |
| ·皂化时间 | 第38页 |
| ·NaOH溶液浓度 | 第38-39页 |
|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五章 水作助催化剂条件下异戊烯醇的催化合成 | 第43-52页 |
| ·试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4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4页 |
|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 ·实验步骤 | 第44-45页 |
| ·单因素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 ·原料配比(烯酸比) | 第45页 |
| ·反应时间 | 第45页 |
| ·催化剂用量 | 第45-46页 |
| ·皂化时间 | 第46页 |
| ·NaOH溶液浓度 | 第46页 |
| ·注入蒸馏水的体积 | 第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1页 |
| ·目标产品的红外分析 | 第46-48页 |
|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8-51页 |
| ·原料配比(烯酸比) | 第48页 |
| ·反应时间 | 第48-49页 |
| ·催化剂用量 | 第49-50页 |
| ·皂化时间 | 第50页 |
| ·NaOH溶液浓度 | 第50-51页 |
| ·注入蒸馏水的体积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