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行政执法证据的取证主体 | 第10-15页 |
一、行政机关 | 第11-13页 |
二、行政机关的外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行政执法证据的来源 | 第15-23页 |
一、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证据材料 | 第15-20页 |
(一)书证 | 第16页 |
(二)物证 | 第16-17页 |
(三)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 | 第17-18页 |
(四)鉴定结论 | 第18页 |
(五)现场检查笔录和勘验笔录 | 第18-19页 |
(六)视听资料 | 第19页 |
(七)电子数据 | 第19-20页 |
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证据材料 | 第20-23页 |
(一)查办案件的范围 | 第20-21页 |
(二)《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对反贪工作的影响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具有刑事证据资格的行政执法证据 | 第23-33页 |
一、证据种类 | 第23-27页 |
(一)物证、书证 | 第24-25页 |
(二)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 第25-27页 |
二、审查判断规则 | 第27-33页 |
(一)行政执法证据的审查规则和有关要求 | 第29-30页 |
(二)证据审查应当注意的问题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在刑事诉讼中需要进行“转化”的行政执法证据 | 第33-47页 |
一、证据种类 | 第34-40页 |
(一)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 第35-37页 |
(二)相关人员书写的亲笔词 | 第37页 |
(三)调查笔录 | 第37-38页 |
(四)勘查笔录、鉴定意见 | 第38-40页 |
二、“转化”规则 | 第40-43页 |
(一)“证据转化”规则 | 第41页 |
(二)吸收刑事侦查机关提前介入行政执法过程 | 第41-43页 |
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证据转化规定的评析 | 第43-47页 |
(一)证据转化规定的性质探析 | 第43-46页 |
(二)证据转化规定的隐忧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