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框架图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构 | 第13-21页 |
| ·研究文献述评 | 第13-16页 |
| ·仅以人口发展为对象的指标体系 | 第13-14页 |
| ·与人口发展相关联的指数及指标体系 | 第14-15页 |
|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5-16页 |
|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16-17页 |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页 |
|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构 | 第17-21页 |
| ·人口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 第17-18页 |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8-19页 |
| ·指标体系的解释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兵团各师人口自身及人口外部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第21-35页 |
| ·测算人口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 ·人口发展水平测度—主成分分析方法及模型 | 第21-22页 |
| ·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的测度 | 第22-24页 |
| ·兵团各师人口自身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第24-29页 |
| ·兵团整体已逐步完成人口数量转变,三师与十四师人口增长率稍高 | 第24-26页 |
| ·兵团各师人口质量均有显著提高,一师上升最快 | 第26页 |
| ·兵团各师人口性别比普遍偏高,老龄化程度加剧 | 第26-27页 |
| ·五师、十二师、十三师、四师和六师人口自身发展较为协调 | 第27-29页 |
| ·兵团各师人口外部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第29-35页 |
| ·八师、一师、六师和十二师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 第29-31页 |
| ·十三师、二师、七师和五师等地区人口与社会发展较为和谐 | 第31-32页 |
| ·兵团各师淡水资源稀缺、能源使用效率低下 | 第32页 |
| ·九师、五师和十师的人口与环境发展水平偏低 | 第32-33页 |
| ·一师、七师、六师和二师的人口外部发展较为协调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兵团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分析和相关关系分析 | 第35-41页 |
| ·兵团各师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分析 | 第35-37页 |
| ·兵团各师人口可持续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 ·兵团各师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 ·兵团人口自身发展与人口外部发展的相关关系分析 | 第37-41页 |
| ·实证方法简介——典型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 ·实证分析及结论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促进兵团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 第41-45页 |
| ·合理把控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质量 | 第41-42页 |
| ·强化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 | 第42-43页 |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43页 |
| ·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做好生态环境保护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47页 |
| ·主要结论 | 第45-46页 |
| ·研究局限性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 ·研究局限性 | 第46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附录 | 第50-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