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图和附表清单 | 第13-14页 |
| 1 绪论 | 第14-23页 |
| ·虫霉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 ·块状耳霉及其休眠孢子的概述 | 第16-18页 |
| ·块状耳霉休眠孢子的分离纯化 | 第18-19页 |
| ·休眠孢子萌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21-23页 |
| 2 块状耳霉的基本生物学性状 | 第23-3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 ·菌种 | 第23页 |
| ·化学试剂 | 第23-24页 |
|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 ·接种体制备 | 第25页 |
| ·不同温度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 ·不同 p H 值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 ·不同光照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5页 |
| ·不同营养条件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5-26页 |
| ·菌丝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26-27页 |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 ·不同温度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页 |
| ·不同 pH 值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页 |
| ·不同光照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不同营养条件对块状耳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28-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3 休眠孢子的形成,分离纯化和萌发 | 第32-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菌种 | 第33页 |
| ·试剂 | 第33页 |
| ·仪器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 ·确定生成休眠孢子合适的菌丝长度 | 第33页 |
| ·不同培养天数休眠孢子的形态变化和数量变化 | 第33-34页 |
| ·休眠孢子的分离纯化 | 第34-35页 |
| ·超声振荡初步分离 | 第34页 |
| ·进一步纯化 | 第34-35页 |
| ·休眠孢子的萌发 | 第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 ·确定生成休眠孢子合适的菌丝长度 | 第35-36页 |
| ·休眠孢子的形成和计数 | 第36-37页 |
| ·超声振荡初步分离结果 | 第37-42页 |
| ·进一步纯化结果 | 第42-44页 |
| ·休眠孢子萌发 | 第44页 |
| ·小结 | 第44-46页 |
| 4 休眠孢子和分生孢子相关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差异 | 第46-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8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 ·SOD 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 ·POD 含量的测定 | 第47页 |
| ·PPO 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 ·CAT 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 ·可溶性蛋白电泳分析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 ·休眠孢子和分生孢子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酶活 | 第48-49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5 总讨论 | 第51-54页 |
| ·产休眠孢子块状耳霉的生物学特性 | 第51页 |
| ·休眠孢子的收获和分离纯化 | 第51-52页 |
| ·休眠孢子和分生孢子相关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的差异 | 第52-53页 |
| ·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作者简历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