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研究评述 | 第19-20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3-36页 |
| ·渝南地区 | 第23-27页 |
| ·区位 | 第23-24页 |
| ·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5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5-26页 |
| ·农村居民点现状 | 第26-27页 |
| ·南川区 | 第27-31页 |
| ·区位 | 第27页 |
| ·自然条件 | 第27-29页 |
|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9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9-30页 |
| ·农村居民点现状 | 第30-31页 |
| ·空间分析样本区域 | 第31-36页 |
| ·空间分析样本区域选取 | 第31-34页 |
| ·样本区域概况 | 第34-36页 |
| 第3章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36-42页 |
| ·数据收集 | 第36-37页 |
| ·空间数据 | 第36页 |
| ·社会经济数据 | 第36-37页 |
| ·农村居民点相关概念界定及数据提取来源 | 第37-38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 | 第37页 |
| ·“农村居民点” | 第37-38页 |
| ·“农村住房面积” | 第38页 |
| ·数据处理 | 第38-42页 |
| ·空间数据的提取与分析 | 第38-40页 |
| ·统计数据的预处理及分析 | 第40-42页 |
| 第4章 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分析 | 第42-52页 |
| ·南川区农村居民点的演变 | 第42-48页 |
| ·1982~2009年“农村住房面积”变化分析 | 第42-43页 |
| ·1984~2009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分析 | 第43-48页 |
| ·样本区域30年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 | 第48-52页 |
| ·南平镇(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 | 第48页 |
| ·金山镇(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 | 第48页 |
| ·民主乡(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 | 第48-50页 |
| ·三个样本区域景观指数对比 | 第50-52页 |
| 第5章 驱动力分析 | 第52-90页 |
| ·驱动力分析体系 | 第52页 |
| ·驱动力分析方法与步骤 | 第52-57页 |
| ·驱动力分析指标及概念 | 第52-53页 |
| ·基于栅格数据的驱动力分析方法与步骤 | 第53-57页 |
| ·基于矢量数据的驱动力分析方法与步骤 | 第57页 |
| ·自然条件驱动力分析 | 第57-69页 |
| ·基础地形因子的影响 | 第57-63页 |
| ·水文条件的影响 | 第63-66页 |
| ·耕地与林地的影响 | 第66页 |
| ·特定区域的影响 | 第66-69页 |
| ·社会经济条件驱动力分析 | 第69-75页 |
| ·人口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地区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 第70页 |
| ·交通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 第70-72页 |
| ·城镇或区域中心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 | 第72-75页 |
| ·农户行为驱动力分析 | 第75-80页 |
| ·从事行业的影响 | 第76-78页 |
| ·需求层次的影响 | 第78-80页 |
| ·政策法规驱动力分析 | 第80-81页 |
| ·农村居民点发展三阶段 | 第81-82页 |
| ·基于空间数据的“影响——响应”矩阵 | 第82-85页 |
| ·基于统计数据的主成份因子分析 | 第85-90页 |
| 第6章 结论及讨论 | 第90-92页 |
| ·结论 | 第90页 |
| ·讨论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发表论文及参与的课题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