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管理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3页 |
·研究背景 | 第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6-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煤矿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3-19页 |
·一般系统理论 | 第13页 |
·自组织理论 | 第13-18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13-14页 |
·超循环理论 | 第14-15页 |
·突变论 | 第15页 |
·混沌学理论 | 第15-16页 |
·协同学理论 | 第16-18页 |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分析 | 第19-25页 |
·煤矿及煤矿生产特点 | 第19-20页 |
·煤矿及煤矿的分类 | 第19页 |
·煤矿生产特点 | 第19-20页 |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构成分析 | 第20-22页 |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概念 | 第20-21页 |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构成 | 第21-22页 |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协同序参量分析 | 第22页 |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协同维度分析 | 第22-25页 |
·煤矿安全事故发生机理 | 第22-23页 |
·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协同维度 | 第23-25页 |
第四章 煤矿安全管理协同机制构建 | 第25-32页 |
·煤矿安全管理协同机制 | 第25-28页 |
·协同作用原理 | 第25-26页 |
·煤矿安全管理协同机制 | 第26-28页 |
·煤矿安全管理协同子机制 | 第28-32页 |
·煤矿安全管理动力机制 | 第28-29页 |
·煤矿安全管理耗散结构机制 | 第29-30页 |
·煤矿安全管理超循环机制 | 第30-32页 |
第五章 煤矿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实证分析 | 第32-36页 |
·A煤矿基本情况简介 | 第32页 |
·煤矿安全管理协同机制在A煤矿的体现 | 第32-35页 |
·安全文化系统 | 第32-33页 |
·安全社会系统 | 第33页 |
·安全经济系统 | 第33-34页 |
·安全行为系统 | 第34页 |
·安全技术系统 | 第34-35页 |
·安全物理系统 | 第35页 |
·实施效果分析 | 第35-36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6页 |
·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作者简介 | 第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