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数据来源 | 第16页 |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6-19页 |
| ·可能的创新 | 第16-17页 |
| ·可能的不足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 第19-27页 |
|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 | 第19-20页 |
|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 | 第20-21页 |
|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现代化 | 第21-22页 |
| ·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实基础 | 第22-27页 |
| ·青年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力和关键 | 第22-23页 |
|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要求 | 第23-24页 |
|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24-25页 |
| ·调整产业结构分布、推动经济协调增长的有力手段 | 第25页 |
| ·缩小南北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第27-33页 |
| ·温饱型与择业自发性 | 第27-28页 |
| ·恋家型与就业本土化 | 第28-29页 |
| ·知识型与追求高收入 | 第29-30页 |
| ·创业型与二次返乡潮 | 第30-33页 |
| 第四章 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 第33-39页 |
| ·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 ·培训基础薄弱、层次不高 | 第34页 |
| ·制度不健全、扶持政策含金量较低 | 第34页 |
| ·政策性、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 | 第34-35页 |
| ·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 ·观念比较陈旧 | 第35-36页 |
| ·技能比较欠缺 | 第36-38页 |
| ·市场比较闭塞 | 第38页 |
| ·服务比较滞后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促进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39-51页 |
| ·建立政府为主导、农村青年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组织服务'体系 | 第39-42页 |
| ·组织劳务输出,推动农民就业 | 第40页 |
| ·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农民就业 | 第40页 |
| ·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农民就业 | 第40-41页 |
| ·提升就业技能,帮助农民就业 | 第41页 |
|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定农民就业 | 第41-42页 |
|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 | 第42-43页 |
| ·推动产业结构分布调整,以工促农 | 第42页 |
| ·推动城市化建设,以城带乡 | 第42-43页 |
| ·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农促农 | 第43页 |
| ·建立全省帮扶苏北、南北挂钩扶持、苏北崛起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 第43-45页 |
| ·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 | 第44页 |
| ·建立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 第44页 |
| ·深化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工作 | 第44-45页 |
| ·实施“北输南收”,提高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 第45页 |
| ·建立技术培训、中介扶持、资金投入、市场完善、权益维等一系列政策保障机制 | 第45-48页 |
| ·解除后顾之忧,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 第45-46页 |
| ·健全信息体系,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服务 | 第46页 |
| ·实现供需对接,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技能培训 | 第46-47页 |
| ·发展劳务中介,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中介扶持 | 第47-48页 |
| ·强化社保维权,为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提供权益维护 | 第48页 |
| ·建立思想引导、组织协调、责任落实的目标考核机制 | 第48-51页 |
| ·创新思想观念 | 第49页 |
| ·加强组织协调 | 第49页 |
| ·狠抓责任落实 | 第49-51页 |
| 结束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