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弗洛姆的异化概念比较 | 第7-19页 |
一、马克思之前的异化概念 | 第7-13页 |
(一) 霍布斯、卢梭——政治层面的异化概念 | 第7-10页 |
(二) 黑格尔——异化概念的哲学转向 | 第10-11页 |
(三) 费尔巴哈、赫斯——异化概念的现实批判转向 | 第11-13页 |
二、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 第13-16页 |
(一) 马克思对于异化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界定 | 第13-15页 |
(二) 异化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 第15-16页 |
三、弗洛姆的异化概念 | 第16-19页 |
(一) 弗洛姆对于异化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界定 | 第16-17页 |
(二) 异化在弗洛姆学说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弗洛姆的异化根源比较 | 第19-29页 |
一、人的存在与本质 | 第19-23页 |
(一) 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 第19-21页 |
(二) 弗洛姆的总体人性论 | 第21-23页 |
二、人的生存境况 | 第23-27页 |
(一) 马克思对于人的二重性存在的分析 | 第23-25页 |
(二) 弗洛姆对于人的存在与历史上的二律背反的阐述 | 第25-27页 |
三、马克思与弗洛姆在人的本质即人性问题上的联系与区别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弗洛的异化现象比较 | 第29-35页 |
一、马克思对生产领域异化现象的描述 | 第29-31页 |
(一) 考察劳动异化的两条线索——私有制与分工 | 第29-30页 |
(二) 对劳动异化所进行的进一步探索 | 第30-31页 |
二、弗洛姆眼中的全面异化现象 | 第31-35页 |
(一) 生产和消费领域 | 第32-33页 |
(二) 政治领域 | 第33页 |
(三) 精神领域 | 第33-34页 |
(四) 社会关系领域 | 第34-35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弗洛姆为消除异化所做的构想之比较 | 第35-54页 |
一、消除异化之途径的观点比较 | 第35-42页 |
(一) 马克思对生产力与制度全面发展的要求 | 第35-37页 |
(二) 弗洛姆对全面变革的要求 | 第37-39页 |
(三) 马克思、弗洛姆在“解放力量”上的不同认识 | 第39-42页 |
二、“人的解放”的观点比较 | 第42-47页 |
(一) 马克思对全面发展的人的阐述 | 第42-44页 |
(二) 弗洛姆对健全人格的阐述 | 第44-46页 |
(三) 自由人的真正形态 | 第46-47页 |
三、对未来社会构想的观点比较 | 第47-54页 |
(一)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 | 第48-50页 |
(二) 弗洛姆对于健全社会的设想 | 第50-52页 |
(三) 现实的与理想的“乌托邦”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