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道地药材甘草质量评价与标准提高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4页 |
| ·本草学研究 | 第11-13页 |
| ·基源考证 | 第11-12页 |
| ·产地沿革 | 第12页 |
| ·道地性研究 | 第12-13页 |
| ·资源调查 | 第13页 |
| ·性状考证 | 第13-14页 |
| ·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研究 | 第14-16页 |
|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4-15页 |
| ·药理学研究 | 第15-16页 |
| ·甘草质量控制与评价 | 第16-21页 |
| ·质量标准现状 | 第16-17页 |
| ·甘草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 第17-21页 |
| ·安全性评价研究 | 第21-22页 |
| ·国内外安全性评价现状 | 第21页 |
| ·甘草安全性评价现状 | 第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4-67页 |
| ·甘草薄层色谱鉴别优化与验证 | 第24-30页 |
| ·试药与样品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 ·结论 | 第30页 |
| ·HPLC法测定甘草6种成分及化学模式分析 | 第30-40页 |
| ·仪器、试药及样品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方法学研究 | 第34-36页 |
| ·化学模式分析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土壤理化指标与甘草指标成分的相关系研究 | 第40-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43-44页 |
| ·灰色关联度分析原理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QAMS法测定甘草6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学研究 | 第48-53页 |
| ·仪器、试药及样品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方法学研究 | 第51页 |
| ·一测多评法耐用性和系统适用性考察 | 第51-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页 |
| ·HPCE法测定甘草中6种有效成分的方法学研究 | 第53-57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54页 |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55-5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7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甘草药材中有机氯残留的考察 | 第57-61页 |
| ·仪器、试药与样品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 ·结果与结论 | 第60-61页 |
| ·甘草药材中有害重金属残留的考察 | 第61-64页 |
| ·仪器、试药 | 第61页 |
|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工作总结及展望 | 第67-68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