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一、北魏佛教兴起的背景和平城地区的佛教 | 第11-15页 |
| (一) 北魏之前北方佛教的发展 | 第11-12页 |
| (二) 平城的营建和佛教的兴盛 | 第12-15页 |
| 二、平城佛教寺院及其地理特征 | 第15-23页 |
| (一) 佛教寺院 | 第15-20页 |
| 1. 五级佛图、耆阇崛山、须弥山殿、讲堂、禅堂及沙门座 | 第16页 |
| 2. 长庆寺 | 第16-17页 |
| 3. 八角寺 | 第17页 |
| 4. 五级大寺 | 第17-18页 |
| 5. 永宁寺 | 第18页 |
| 6. 天宫寺 | 第18页 |
| 7. 建明寺 | 第18页 |
| 8. 皇舅寺 | 第18-19页 |
| 9. 思远寺 | 第19页 |
| 10. 报德寺 | 第19页 |
| 11. 紫宫寺 | 第19页 |
| 12. 祗洹舍 | 第19-20页 |
| (二) 寺院的地理特征 | 第20-23页 |
| 三、平城的佛教石窟寺及其地理特征 | 第23-29页 |
| (一) 佛教石窟寺 | 第23-26页 |
| 1. 石祗洹舍并诸窟室 | 第23-24页 |
| 2. 武周山石窟寺 | 第24页 |
| 3. 方山石窟寺 | 第24-25页 |
| 4. 鹿野苑石窟 | 第25页 |
| 5. 焦山石窟 | 第25-26页 |
| 6. 吴官屯石窟 | 第26页 |
| (二) 石窟寺的地理特征 | 第26-29页 |
| 四、高僧事迹及其分析 | 第29-35页 |
| (一) 高僧事迹 | 第29-33页 |
| 1. 释法果 | 第30页 |
| 2. 释惠始 | 第30-31页 |
| 3. 释玄高 | 第31页 |
| 4. 释慧崇 | 第31页 |
| 5. 释师贤 | 第31页 |
| 6. 释昙曜 | 第31-32页 |
| 7. 释昙度 | 第32页 |
| 8. 释道登、慧记 | 第32-33页 |
| 9. 僧苴倩、昙云 | 第33页 |
| (二) 几点分析 | 第33-35页 |
| 五、平城佛教的特征 | 第35-38页 |
| (一) 平城佛教与河西佛教一脉相承 | 第35-36页 |
| (二) 以禅业、修行为主 | 第36-37页 |
| (三) 与政治结合紧密 | 第37-38页 |
| 六、以平城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域形成的地理因素 | 第38-44页 |
| (一) 自然地理因素 | 第38-40页 |
| 1. 地理位置 | 第38-39页 |
| 2. 交通条件 | 第39-40页 |
| (二) 人文地理因素 | 第40-44页 |
| 1. 佛教政策 | 第40-41页 |
| 2. 经济状况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