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奏议文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汉初奏议概况 | 第10-15页 |
一、 汉初奏议的文体界定 | 第10-12页 |
二、 汉初奏议的分类 | 第12-14页 |
三、 汉初奏议的特点 | 第14-15页 |
四、 汉初奏议的功能 | 第15页 |
第二节 汉初奏议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一、 汉初奏议研究历史 | 第15-17页 |
二、 汉初奏议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汉初奏议的主题 | 第18-26页 |
第一节 刘邦至吕后时期奏议主题 | 第19-25页 |
一、 在统一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 | 第19-20页 |
二、 建国以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 第20-25页 |
(一) 反思秦亡教训 | 第20-21页 |
(二) 封赏功臣 | 第21-23页 |
(三) 徙六国后 | 第23-24页 |
(四) 诛异姓王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文、景时期奏议主题 | 第25-26页 |
一、 经济发展 | 第26页 |
二、 戍边、抵御匈奴 | 第26页 |
三、 削藩问题 | 第26页 |
第二章 汉初奏议的社会作用 | 第26-34页 |
第一节 政治建设的作用 | 第26-30页 |
第二节 军事建设的作用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经济建设之保障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汉初奏议的文化意蕴与民族精神 | 第34-39页 |
第一节 汉初奏议的文化意蕴 | 第34-38页 |
一、 追求实用价值 | 第34-35页 |
二、 体现“大汉气象” | 第35-36页 |
三、 忧患意识与参与精神 | 第36页 |
四、 “与其危君,宁危身”的劝谏文化心态 | 第36-38页 |
第二节 汉初奏议的民族精神 | 第38-39页 |
一、 立志于做大事的事功精神 | 第38页 |
二、 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汉初奏议的文学价值与美学阐释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汉初奏议的文学价值 | 第39-45页 |
一、 汉初奏议的文采及原因探析 | 第39-43页 |
(一) 扮演全社会的教育者角色 | 第40-41页 |
(二) 深重的忧患意识 | 第41页 |
(三) 独立的人格精神 | 第41-42页 |
(四) 思想上百家争鸣 | 第42-43页 |
二、 文学价值 | 第43-45页 |
第二节 汉初奏议的美学阐释 | 第45-48页 |
一、 汉初奏议个性形象与人格美 | 第45-46页 |
二、 汉初奏议典雅美 | 第46-47页 |
三、 汉初奏议篇章美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汉初奏议的影响与历史作用 | 第48-50页 |
第一节 奏议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一、 奏议作者的谏诤意识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48页 |
二、 汉初奏议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奏议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 第49-50页 |
一、 经国安邦 | 第49页 |
二、 激浊扬清 | 第49-50页 |
三、 借鉴作用 | 第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