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空间物理论文--电离层物理论文

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研究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特性

作者简介第1-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1.1 引言第11-12页
 §1.2 电离层概述第12-17页
  §1.2.1 电离层的发现简史第12-13页
  §1.2.2 电离层基本特征第13-16页
  §1.2.3 电离层物理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 全球导航卫星给电离层研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第17-22页
  §1.3.1 电离层 TEC 的定义及早期研究第17-18页
  §1.3.2 GPS 时代的电离层 TEC 研究第18-22页
 §1.4 本文的目的和章节安排第22-25页
第二章 基于 GPS 信号折射效应导出电离层特征参量的方法第25-43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GPS 系统介绍第25-28页
  §2.2.1 GPS 系统组成部分第26-28页
  §2.2.2 基于 GPS 卫星对电离层研究的两个主要手段第28页
 §2.3 地基接收 GPS 信号反演电离层 TEC第28-34页
  §2.3.1 电离层单层模型第29-30页
  §2.3.2 电离层投影函数第30页
  §2.3.3 GPS 的观测方程及其导出的电离层 TEC第30-32页
  §2.3.4 台站上空垂直 TEC 获取方法第32-34页
 §2.4 空基接收 GPS 信号(掩星)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第34-42页
  §2.4.1 用于 GPS 掩星观测的低轨卫星的发展第34-37页
  §2.4.2 GPS 掩星技术的特点第37-38页
  §2.4.3 GPS 掩星反演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方法第38-40页
  §2.4.4 本文基于 COSMIC 掩星数据获取电离层参数的方法第40-42页
 §2.5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中国地区电离层 TEC 的变化特性及其与 NmF2 的比较第43-65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中国地区电离层 TEC 的变化特性第44-51页
  §3.2.1 日变化特性第45-48页
  §3.2.2 季节变化特性第48-51页
  §3.2.3 逐日变化特性第51页
 §3.3 中国地区电离层 TEC 与 NmF2 变化特征的比较第51-59页
  §3.3.1 日变化的对比第52-55页
  §3.3.2 季节变化的对比第55-57页
  §3.3.3 逐日变化的对比第57-59页
 §3.4 赤道异常区驼峰位置第59-62页
 §3.5 小结第62-65页
第四章 中国地区电离层 TEC 的短期预报方法及其误差评估第65-79页
 §4.1 引言第65页
 §4.2 电离层 TEC 的短期预报方法第65-70页
  §4.2.1 电离层 TEC 的单站预报——自相关分析法第65-68页
  §4.2.2 电离层 TEC 的区域重构——改进的克里格插值法第68-70页
 §4.3 预报误差评估第70-77页
  §4.3.1 预报误差的评估方法第70页
  §4.3.2 短期预报方法整体误差的变化第70-73页
  §4.3.3 整体预报误差的分解第73-77页
 §4.4 提高短期预报精度的可能途径第77-78页
 §4.5 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极区电离层平均电子含量的 UT 变化第79-91页
 §5.1 引言第79-80页
 §5.2 mPEC 的定义及基于 COSMIC 掩星数据的计算方法第80-81页
 §5.3 南北极区电离层平均电子含量的 UT 变化第81-84页
  §5.3.1 地理坐标系下的 UT 变化第81-82页
  §5.3.2 地磁坐标系下的 UT 变化第82-84页
 §5.4 极区 mPEC 的 UT 变化及其南北极差异的原因分析第84-87页
  §5.4.1 mPEC 的 UT 变化原因第84-86页
  §5.4.2 UT 变化的南北极差异分析第86-87页
 §5.5 极区电子密度重要源之间的重要性评估第87-89页
  §5.5.1 极区太阳光致电离的 UT 变化第87-89页
  §5.5.2 太阳光致电离与输运和粒子沉降对极区电子含量的相对贡献第89页
 §5.6 小结第89-91页
第六章 极区极夜期间 ELDI 分布及电离层形态第91-107页
 §6.1 引言第91页
 §6.2 ELDI 的分布特征第91-96页
  §6.2.1 地理坐标系下的分布第91-93页
  §6.2.2 修正地磁纬度-磁地方时坐标系下的分布第93-96页
 §6.3 ELDI 的参数变化第96-103页
  §6.3.1 北极地区第96-99页
  §6.3.2 南极地区及其与北极地区的对比第99-103页
 §6.4 ELDI 特征及南北极异同的原因分析第103-105页
  §6.4.1 ELDI 的主要成因第103-104页
  §6.4.2 ELDI 南北分布特征差异的原因第104-105页
 §6.5 小结第105-107页
第七章 一次磁暴的主相期间极区电离层的响应第107-125页
 §7.1 引言第107-108页
 §7.2 太阳风及地磁活动状况第108-109页
 §7.3 电离层观测及分析第109-117页
  §7.3.1 地基 GPS_TEC第109-110页
  §7.3.2 无线电掩星_电子密度剖面第110-113页
  §7.3.3 欧洲非相干散射雷达_电子密度剖面及电子温度第113-116页
  §7.3.4 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第116-117页
 §7.4 讨论第117-123页
  §7.4.1 磁暴主相期间的等离子体特征及原因分析第117-120页
  §7.4.2 基于地磁观测的极区电流体系第120-123页
  §7.4.3 高能电子沉降的极向边界及其移动第123页
 §7.5 小结第123-125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25-131页
 §8.1 研究工作总结第125-128页
 §8.2 研究展望第128-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5页
致谢第145-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47-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粗糙面及其与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的矩量法研究
下一篇:SuperDARN高频雷达回波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