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8页 |
·大肠杆菌的病原学特征 | 第11-12页 |
·形态与培养特性 | 第11-12页 |
·生化特性 | 第12页 |
·抵抗性 | 第12页 |
·流行病学 | 第12-15页 |
·传染源 | 第13页 |
·传播途径 | 第13-15页 |
·流行特征 | 第15-17页 |
·致病机制 | 第17-23页 |
·LEE 毒力岛 | 第18-20页 |
·志贺毒素 | 第20-22页 |
·大质粒(po157) | 第22-23页 |
·临床表现 | 第23-24页 |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 | 第24-26页 |
·分离培养法 | 第24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 第24-25页 |
·酶免疫分析技术 | 第25页 |
·免疫磁珠分离(IMS) | 第25-26页 |
·血清学的诊断 | 第26页 |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现状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7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病料的采集 | 第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菌株 | 第29页 |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药敏纸片 | 第29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9-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病料的处理 | 第30页 |
·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30-31页 |
·分离菌株 A1、S1 和 H1 的生化试验 | 第31页 |
·分离菌株 A1、S1 和 H1 的 PCR 鉴定 | 第31-32页 |
·大肠杆菌 O157:H7 的 PCR 血清型的鉴定 | 第32页 |
·分离菌株 A1、S1 和 H1 的致病性试验 | 第32-33页 |
·分离菌株 A1、S1 和 H1 的药敏试验 | 第33-34页 |
·大肠杆菌 O157:H7 的毒力试验 | 第34页 |
·大肠杆菌 O157:H7 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34-3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7-48页 |
·细菌的培养特征 | 第37-38页 |
·分离菌株 A1、S1 和 H1 革兰氏染色和镜检结果 | 第38页 |
·分离菌株 A1、S1 和 H1 的生化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大肠杆菌的 PCR 鉴定结果 | 第40-41页 |
·大肠杆菌 O157:H7 的 PCR 血清型的鉴定结果 | 第41-42页 |
·分离菌株 A1、S1 和 H1 的药敏试验结果 | 第42-44页 |
·分离菌株 A1、S1 和 H1 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大肠杆菌 O157:H7 的毒力试验结果 | 第45页 |
·大肠杆菌 O157:H7 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第45-48页 |
·毒力基因 stx1 的检测结果 | 第45-46页 |
·毒力基因 eaeA 的检测结果 | 第46-47页 |
·毒力基因 hly 的检测结果 | 第47-48页 |
4 讨论 | 第48-53页 |
·大肠杆菌鉴定性分析 | 第48页 |
·大肠杆菌血清型分析 | 第48-49页 |
·大肠杆菌致病性分析 | 第49页 |
·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第49-51页 |
·大肠杆菌 O157:H7 的毒力性分析 | 第51页 |
·大肠杆菌 O157:H7 的毒力基因分析 | 第51-53页 |
5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