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化学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 第10-12页 |
·农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0-11页 |
·化学农药在综合防治中的不可替代性 | 第11-12页 |
·影响化学防治效果的因素 | 第12-16页 |
·农药剂型 | 第12页 |
·喷雾机械性能 | 第12-14页 |
·施药技术 | 第14-15页 |
·环境条件 | 第15-16页 |
·农药雾滴参数与防治效果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雾滴参数 | 第16-17页 |
·国内的研究 | 第17页 |
·国外的研究 | 第17-20页 |
·雾滴在植物表面的行为动态研究 | 第20-21页 |
2 立项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农药雾滴在水稻叶面的润湿行为及动态分析 | 第23-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供试药剂 | 第23页 |
·供试水稻 | 第23页 |
·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水稻不同生育期临界表面张力的测定 | 第24页 |
·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24-25页 |
·不同浓度的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叶面上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展布动态 | 第25页 |
·表面活性剂NP-10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 第25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NP-10后不同浓度的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叶面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展布动态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9页 |
·两种水稻不同生育期的临界表面张力 | 第25-28页 |
·籼稻叶片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 第25-27页 |
·粳稻叶片正、反面的临界表面张力值 | 第27-28页 |
·48%毒死蜱乳油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28-29页 |
·两种药剂不同浓度的药液在水稻叶面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展布动态 | 第29-34页 |
·48%毒死蜱乳油在水稻叶面的润湿展布动态 | 第29-32页 |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叶面的润湿展布动态 | 第32-34页 |
·表面活性剂NP-10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 | 第34-35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NP-10后两种药剂不同浓度的药液在水稻叶面的动态表面张力和展布动态 | 第35-39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后48%毒死蜱乳油在水稻叶面的润湿展布动态 | 第35-37页 |
·添加表面活性剂后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叶面的润湿展布动态 | 第37-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雾滴密度及喷雾方式与褐飞虱防治效果的相关性研究 | 第4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供试药剂 | 第41页 |
·供试水稻 | 第41-42页 |
·供试虫源 | 第42页 |
·试验仪器 | 第42页 |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喷雾方法与剂量设计 | 第42页 |
·喷雾塔试验参数的确定 | 第42-43页 |
·雾滴密度的采集与测定 | 第43-44页 |
·结果调查及数据处理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3页 |
·雾滴密度和喷雾方式对毒死蜱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 第44-48页 |
·两种喷头不同施液量条件下的雾滴密度 | 第44-45页 |
·雾滴密度对毒死蜱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 第45-48页 |
·喷雾方式对毒死蜱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雾滴密度和喷雾方式对吡蚜酮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 第48-53页 |
·两种喷头不同施液量条件下的雾滴密度 | 第48-49页 |
·雾滴密度对吡蚜酮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 第49-52页 |
·喷雾方式对吡蚜酮防治褐飞虱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喷雾方式对农药在水稻群体内雾滴密度、沉积量分布和防治稻飞虱效果的影响 | 第55-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供试水稻 | 第55-56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页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丽春红2R溶液的吸光度标准曲线绘制 | 第56页 |
·喷雾方式与剂量设计 | 第56页 |
·雾滴密度、覆盖率及沉积量的采集与测定 | 第56-57页 |
·结果调查及数据处理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71页 |
·丽春红2R溶液的吸光度标准曲线 | 第57-58页 |
·不同喷雾方式的雾滴密度和覆盖率 | 第58-63页 |
·喷雾方式对雾滴密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喷雾方式对中层雾滴密度的影响 | 第63页 |
·喷雾方式对底层雾滴密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不同喷雾方式的沉积量 | 第64-67页 |
·喷雾方式对沉积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喷雾方式对中层沉积量的影响 | 第67页 |
·喷雾方式对底层沉积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弥雾机不同喷雾方式的防治效果 | 第68-71页 |
3 讨论 | 第71-73页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附录 | 第82-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