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出芽短梗霉 | 第11-12页 |
·出芽短梗霉的菌落特征 | 第11页 |
·出芽短梗霉的菌种选育 | 第11-12页 |
·普鲁兰糖 | 第12-15页 |
·普鲁兰糖的结构 | 第12-13页 |
·普鲁兰糖的性质及用途 | 第13-14页 |
·普鲁兰糖产生的合成机制的探究 | 第14-15页 |
·出芽短梗霉的发酵 | 第15-16页 |
·发酵产量与PH的关系 | 第15页 |
·发酵产量与温度的关系 | 第15-16页 |
·发酵产量与溶氧量的关系 | 第16页 |
·分子水平的研究 | 第16-20页 |
·基因重组技术 | 第17页 |
·基因敲除技术 | 第17-19页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 第19页 |
·质粒pPICZα与Zeocin抗生素 | 第19-20页 |
·本实验研究方法与目的 | 第20-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34页 |
·材料 | 第22-26页 |
·菌株质粒引物 | 第22-23页 |
·培养基 | 第23-24页 |
·试剂 | 第24页 |
·主要仪器 | 第24页 |
·主要缓冲液 | 第24-26页 |
·方法 | 第26-34页 |
·出芽短梗霉的培养和保藏 | 第26页 |
·SDS-PAGE检测菌体蛋白 | 第26-28页 |
·电泳结果分析及质谱分析 | 第28页 |
·简并引物的设计 | 第28页 |
·出芽短梗霉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9-31页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片段的敲除 | 第31-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2页 |
·出芽短梗霉的镜检结果 | 第34页 |
·SDS-PAGE电泳结果 | 第34-35页 |
·出芽短梗霉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5页 |
·PCR扩增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 | 第35-36页 |
·蓝斑菌落和白斑菌落质粒大小对比 | 第36页 |
·PCR验证疑似重组子 | 第36-37页 |
·疑似重组子测序结果 | 第37-38页 |
·SFH-PCR法扩增Zeocin抗生素基因 | 第38页 |
·Zeocin抗生素对出芽短梗霉最低杀伤浓度的确定 | 第38-39页 |
·片段电击转化入出芽短梗霉 | 第39页 |
·转化菌PCR验证 | 第39-40页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片段敲除前后菌株细胞形态特征 | 第40页 |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片段敲除前后菌株产普鲁兰糖变化 | 第40-42页 |
4 讨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差异蛋白的筛选 | 第42页 |
·简并引物的设计 | 第42页 |
·PCR反应聚合酶的选择 | 第42-43页 |
·出芽短梗霉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3页 |
·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