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文化的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9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的历史文化、特点、演变研究 | 第9-10页 |
·研究关中各地区民俗特点对民间服饰文化的影响 | 第10页 |
·服装创新设计 | 第10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第10-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的历史文化内涵 | 第12-19页 |
·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文化背景分析 | 第12-14页 |
·关中地区地理环境分析 | 第12-14页 |
·关中地区人文经济概况 | 第14页 |
·形成关中特色民间服饰的因素 | 第14-19页 |
·关中人的性格 | 第14-15页 |
·传统的民居生活方式 | 第15-17页 |
·传统的着装形式 | 第17-18页 |
·关中地区百姓的服饰审美 | 第18-19页 |
3 关中民俗与民间服饰 | 第19-45页 |
·传统的民间艺术与民间服饰 | 第19-36页 |
·马勺脸谱艺术与民间服饰 | 第19-21页 |
·关中木版年画与民间服饰 | 第21-22页 |
·户县农民画中民间服饰的体现 | 第22-23页 |
·关中剪纸在服饰制作中的运用 | 第23-27页 |
·民间刺绣艺术在民间服饰装饰中的地位 | 第27-31页 |
·关中秦腔艺术与民间服饰 | 第31-33页 |
·关中粗布文化 | 第33-36页 |
·民间习俗与民间服饰 | 第36-45页 |
·关中十大怪与关中民间服饰 | 第36-37页 |
·关中社火与民间服饰 | 第37-43页 |
·关中地区民间婚嫁习俗 | 第43-45页 |
4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的挖掘研究 | 第45-59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上衣 | 第45-49页 |
·男子上衣 | 第45页 |
·女子上衣 | 第45-48页 |
·马甲 | 第48-49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裤装 | 第49-50页 |
·关中地区民间儿童连身服装 | 第50-51页 |
·关中地区民间肚兜文化 | 第51-52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配饰—帽子 | 第52页 |
·成年人帽饰 | 第52页 |
·儿童虎头帽 | 第52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配饰—鞋子 | 第52-56页 |
·成年人的“千层底儿” | 第52-54页 |
·关中老年妇女的“尖尖鞋” | 第54-55页 |
·儿童“虎头鞋”、“猪头鞋” | 第55-56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附属物—石头镜与旱烟袋 | 第56-59页 |
5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特点分析及现状分析 | 第59-68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的色彩研究 | 第59-60页 |
·关中人对于服饰色彩的认识 | 第59页 |
·关中地区男女性服饰色彩的区别 | 第59-60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的图案研究 | 第60-64页 |
·服饰刺绣图案 | 第60-62页 |
·服饰布拼图案 | 第62-63页 |
·服饰中布贴与刺绣结合方式的图案 | 第63-64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的工艺造型研究 | 第64-66页 |
·服装款式造型示意 | 第65-66页 |
·关中民间服饰造型与现代服饰的差异 | 第66页 |
·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的演变及现状分析 | 第66-68页 |
6 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融合 | 第68-79页 |
·对关中地区近代民间服饰的理解 | 第68-69页 |
·关中民间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 | 第69-70页 |
·现代服装设计理念 | 第69页 |
·服装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 第69-70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元素对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性 | 第70页 |
·近期服装流行趋势分析 | 第70-74页 |
·2011 年服饰流行 | 第70-73页 |
·2012 年服饰流行预测 | 第73-74页 |
·关中地区民间服饰文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 第74-77页 |
·结合关中民间文化元素的服装设计原则 | 第74-75页 |
·关中民间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第75-77页 |
·对于关中地区民间服饰文化的传承予以展望 | 第77-79页 |
7 结论 | 第79-81页 |
·课题的研究结论 | 第79-80页 |
·通过研究发现的不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