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甦颗粒药学部分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心脏病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二.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 第9-14页 |
1 组方原理分析 | 第9-10页 |
2 各药材的现代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3 剂型的选择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心甦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14-43页 |
一. 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 第14页 |
二. 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14-25页 |
1 丹参的醇提方法研究 | 第15-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丹参酮ⅡA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16页 |
·结果 | 第16-19页 |
·醇提次数的选择 | 第16-17页 |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17-18页 |
·丹参醇提工艺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 | 第18-19页 |
·重复验证试验结果 | 第19页 |
2 水提工艺研究 | 第19-25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丹参素钠的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葛根素的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供试品的制备 | 第22页 |
·干膏收率的测定 | 第22页 |
·结果 | 第22-25页 |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22-23页 |
·分析结果 | 第23-24页 |
·验证试验结果 | 第24-25页 |
三、除杂工艺研究 | 第25-29页 |
1 除杂方法的确定 | 第25-26页 |
2 优化醇沉除杂条件 | 第26-28页 |
·醇沉浓度的考察 | 第26-27页 |
·浓缩比例的考察 | 第27-28页 |
3 除杂工艺验证实验 | 第28页 |
4 讨论 | 第28-29页 |
四、成型工艺研究 | 第29-42页 |
1 辅料种类的选择 | 第29-31页 |
·赋形剂的选择 | 第29-30页 |
·矫味剂的筛选 | 第30-31页 |
·润湿剂的选择 | 第31页 |
2 制粒工艺考察 | 第31-35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颗粒成型率测定方法 | 第31页 |
·吸湿率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水分测定方法 | 第32页 |
·休止角测定方法 | 第32页 |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 第32-33页 |
·方差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验证试验结果 | 第34-35页 |
·阿斯巴坦用量的确定 | 第35页 |
3 成品剂量的确定 | 第35-36页 |
4 整粒 | 第36页 |
5 半成品的检查 | 第36-39页 |
·吸湿性测定 | 第36-37页 |
·临界相对湿度测定 | 第37-38页 |
·堆密度测定 | 第38页 |
·包装材料的选择 | 第38-39页 |
6 讨论 | 第39-40页 |
7 制备工艺的确定及工艺流程图 | 第40-42页 |
·制法 | 第40-41页 |
·工艺流程图 | 第41-42页 |
五、中试 | 第42-43页 |
第二章 心甦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 第43-5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2 药材质量标准研究 | 第43-44页 |
3 质量标准研究 | 第44-59页 |
·成品的薄层鉴别 | 第44-47页 |
·川芎 | 第44-45页 |
·水蛭 | 第45-46页 |
·黄芪 | 第46-47页 |
·检查 | 第47-48页 |
·含量测定方法 | 第48-59页 |
·葛根素含量测定 | 第48-53页 |
·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 | 第53-59页 |
第三章 心甦颗粒加速稳定性考察 | 第59-63页 |
1 实验方法 | 第59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9-63页 |
综述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图 | 第70-81页 |
附图1 川芎的TLC薄层色谱图 | 第70-71页 |
附图3 水蛭的TLC薄层色谱图 | 第71-74页 |
附图4 黄芪的TLC薄层色谱图 | 第74-78页 |
附图5 葛根素紫外吸收图谱 | 第78页 |
附图6 葛根素对照品、样品、阴性的色谱图 | 第78-79页 |
附图7 丹参酮ⅡA紫外吸收图谱 | 第79-80页 |
附图8 丹参酮ⅡA对照品、样品、阴性的色谱图 | 第80-81页 |
附件1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