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一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基础理论概述 | 第14-20页 |
(一) 精神损害 | 第14-15页 |
(二) 精神损害赔偿 | 第15-16页 |
(三)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 | 第16-20页 |
1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及要件 | 第16-18页 |
2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特征 | 第18-20页 |
二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现状及理论争议 | 第20-31页 |
(一) 探究域外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 | 第20-24页 |
1 大陆法系之法国模式 | 第20-21页 |
2 大陆法系之德国模式 | 第21-22页 |
3 大陆法系之日本模式 | 第22页 |
4 我国台湾地区有关制度的分析 | 第22-23页 |
5 英美法系 | 第23-24页 |
(二) 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与影响 | 第24-28页 |
1 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 | 第24-26页 |
2 我国否认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造成的负面影响 | 第26-28页 |
(三) 关于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学说 | 第28-31页 |
1 否定说 | 第28-29页 |
2 肯定说 | 第29-31页 |
三 在我国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31-37页 |
(一) 确立该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31-33页 |
1 全面保护被害人权益的迫切需要 | 第31页 |
2 打击犯罪的需要 | 第31-32页 |
3 维护我国法制统一的需要 | 第32页 |
4 顺应国际人权保护潮流的需要,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 第32-33页 |
(二) 确立该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7页 |
1 有国外成功的立法经验可以借鉴 | 第33页 |
2 从我国法律中寻找依据 | 第33-34页 |
3 司法实践中已具备了实施的条件 | 第34-37页 |
四 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 第37-46页 |
(一) 明确被害人精神损害的概念 | 第37页 |
(二) 明确提起刑事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 | 第37-39页 |
(三) 明确认定责任的条件 | 第39-40页 |
1 被害人须有遭受精神损害的事实 | 第39-40页 |
2 有犯罪行为 | 第40页 |
3 犯罪行为与精神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 第40页 |
(四) 明确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40-42页 |
1 侵犯生命权、健康权的犯罪行为 | 第40-41页 |
2 侵犯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犯罪行为 | 第41页 |
3 侵犯贞操权、生活安宁权等地犯罪行为 | 第41页 |
4 侵犯人身自由权的犯罪行为 | 第41页 |
5 侵犯身份权的犯罪行为 | 第41页 |
6 侵犯具有人格利益因素的财产权的犯罪行为 | 第41-42页 |
7 侵犯死者的人格利益的犯罪行为 | 第42页 |
(五) 明确规定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模式 | 第42-44页 |
1 附带式 | 第42-43页 |
2 平行式 | 第43-44页 |
3 我国诉讼方式的选择 | 第44页 |
(六) 明确刑事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判定规则 | 第44-46页 |
1 抚慰性和补偿性并重原则 | 第44-45页 |
2 法官自由裁量的原则 | 第45-46页 |
五、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