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特低渗储层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目的意义第9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1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1页
     ·技术路线第11页
   ·创新点第11-12页
第二章 储层基本地质特征第12-24页
   ·YIN 区块基本地质特征第12-16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12页
     ·储层岩石特征第12-14页
     ·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特征第14-16页
       ·YIN 油田储层物性特征第14页
       ·YIN 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第14-16页
   ·KB 区块基本地质特征第16-22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16页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16-17页
     ·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特征第17-22页
       ·KB 储层物性特征第17-18页
       ·KB 储层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第18-22页
   ·本章小结第22-24页
第三章 储层敏感性评价第24-28页
   ·KB 区块储层敏感性评价结果第24-25页
     ·水敏性评价结果第24页
     ·盐敏性评价结果第24页
     ·碱敏性评价结果第24-25页
     ·酸敏性评价结果第25页
     ·速敏性评价结果第25页
   ·YIN 区块储层敏感性评价结果第25-27页
     ·水敏性评价结果第25-26页
     ·盐敏性评价结果第26页
     ·碱敏性评价结果第26页
     ·酸敏性评价结果第26-27页
     ·速敏性评价结果第27页
   ·储层伤害分析第27-28页
第四章 低渗储层微观渗流机理及影响因素第28-33页
   ·流体微观流动规律研究第28-30页
     ·单相流体流动规律研究第28-29页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第29-30页
   ·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流特征研究现状第30页
   ·影响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的主要因素第30-33页
     ·孔隙结构第30-31页
     ·润湿性第31-33页
第五章 微观渗流实验方法第33-36页
   ·实验装置第33页
   ·实验模型及流体第33-35页
     ·实验所用微观模型第33-35页
     ·实验流体第35页
   ·实验步骤第35-36页
第六章 低渗储层岩石单相水渗流微观特征第36-49页
   ·单相水渗流特征第36-41页
     ·单相水渗流类型第37-41页
   ·单相水渗流模式第41-45页
     ·主通道驱替的理想化模型第42页
     ·多通道驱替的理想化模型第42-44页
     ·网状驱替的理想化模型第44-45页
   ·驱替压力对单相水渗流的影响第45-48页
     ·压力对水波及效率的影响第45-47页
     ·压力与流量对渗流的影响第47-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七章 低渗储层岩石油水渗流微观特征第49-66页
   ·油驱水流动特征第49-53页
     ·均匀驱替型第49-50页
     ·非均匀驱替型第50-52页
     ·原始含油饱和度第52-53页
   ·水驱油微观流动特征第53-56页
     ·均匀前缘驱油第53-54页
     ·前缘突进驱油第54页
     ·网状驱油第54-55页
     ·不同驱替类型最终水驱油效率对比第55-56页
   ·影响微观水驱油效率因素分析第56-59页
     ·驱替压力对微观水驱油渗流影响第56-59页
     ·驱替倍数对微观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第59页
   ·微观残余油分布特征第59-64页
     ·残余油的形成第59-60页
     ·影响残余油分布的因素第60-62页
     ·残余油的分类第62-64页
   ·小结第64-66页
第八章 结论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72页
详细摘要第72-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渗碳酸盐岩气藏增压开采阶段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采掘业储量信息披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