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扬州市滨水植物景观分析--以老城区滨水景观为例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縮略词第10-11页
第一章 综述第11-25页
   ·滨水植物相关概念第11-12页
     ·滨水第11页
     ·滨水植物第11页
     ·植物景观第11-12页
     ·滨水植物景观第12页
   ·滨水植物景观的作用第12-13页
     ·生态作用第12页
     ·景观作用第12页
     ·社会作用第12-13页
     ·经济作用第13页
   ·滨水植物景观的组成和类型第13-14页
     ·滨水植物景观的组成第13-14页
     ·滨水植物景观的类型第14页
   ·滨水植物配置的原则和基本形式第14-18页
     ·滨水植物配置的原则第14-17页
     ·滨水植物配置的基本形式第17-18页
   ·滨水植物景观发展简史第18-20页
     ·国外滨水植物景观发展简史第18-19页
     ·国内滨水植物景观发展简史第19-20页
   ·滨水植物景观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国外研究进展第20-21页
     ·国内研究进展第21-2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第25-33页
   ·概况与自然条件第25-26页
     ·概况第25页
     ·自然条件第25-26页
   ·扬州滨水植物景观历史第26-30页
     ·扬州滨水植物景观历史概况第26-28页
     ·古代扬州滨水植物景观特点第28-30页
   ·扬州滨水景观建设概况第30-33页
     ·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第30-31页
     ·市内园林第31页
     ·水岸景观第31-33页
第三章 扬州市滨水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第33-47页
   ·研究对象第33-34页
   ·样地的选取第34-35页
     ·样地的选择第34页
     ·样方的选择第34-35页
   ·调查内容和方法第35-36页
     ·植物种类调查方法第35-36页
     ·健康状况第36页
   ·分析方法第36-37页
     ·物种组成第36页
     ·植物观赏特性第36页
     ·应用频度(Application frequency,AF)第36-37页
     ·重要值(Important value)第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4页
     ·物种组成分析第37-38页
     ·植物类型特征分析第38-39页
     ·植物区系特征分析第39-40页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第40-41页
     ·植物应用频度分析第41-42页
     ·植物重要值分析第42-43页
     ·植物健康状况第43-44页
   ·小结与讨论第44-47页
第四章 扬州市滨水植物景观评价分析第47-61页
   ·扬州滨水植物景观类型第47页
   ·评价方法第47页
   ·评价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第47-49页
     ·评价照片的拍摄与选择第47-48页
     ·评价指标的确立第48-49页
     ·评判者的选择第49页
     ·数据采集与标准化第49页
   ·评价结果第49-50页
   ·结果分析第50-56页
     ·滨湖植物景观分析第50-52页
     ·滨池植物景观分析第52-53页
     ·滨河植物景观分析第53-55页
     ·溪流植物景观分析第55-56页
   ·小结第56-61页
     ·植物配置特点第56-58页
     ·植物配置模式第58-61页
第五章 扬州市滨水植物景观特点及发展建议第61-65页
   ·扬州市滨水植物景观特点第61-62页
     ·历史悠久,意境深远,有地方文化特色第61页
     ·植物种类丰富,配置形式多样第61-62页
     ·保护和利用原有树种,注重乡土树种的应用第62页
     ·满足功能需求,注重生态多样性第62页
   ·扬州市滨水植物景观发展建议第62-65页
     ·丰富植物种类多样性,增加植物景观的异质性和生态性第62-63页
     ·加强植物景观的自然化设计第63页
     ·重视水的生态性,提高对岸景观的观赏性第63页
     ·加强后期养护管理,重视经济性原则第63-64页
     ·加强公众参与性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第64-65页
第六章 结论第65-69页
   ·结论第65-67页
     ·扬州市滨水景观植物群落组成研究第65-66页
     ·扬州市滨水植物景观评价第66页
     ·扬州市滨水植物景观特点及发展建议第66-67页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第73-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宿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苏州工业园区园林绿地建设节约型措施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