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 | 第8-9页 |
| ·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 第9-11页 |
| ·建设北京海事卫星宽带系统地面接续站的设想 | 第11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海事卫星宽带系统概述 | 第14-20页 |
| ·海事卫星宽带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 第14-20页 |
| ·空间段 | 第14-15页 |
| ·地面接续站 | 第15-18页 |
| ·卫星终端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射频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第20-28页 |
| ·设计原则 | 第20页 |
| ·系统设计 | 第20-28页 |
| ·系统基本组成 | 第20-21页 |
| ·使用卫星 | 第21页 |
| ·链路计算 | 第21-26页 |
| ·设备配置 | 第26-28页 |
| 第四章 天线分系统设计 | 第28-48页 |
| ·概述 | 第28页 |
| ·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 ·主要性能指标 | 第29-31页 |
| ·射频性能 | 第29页 |
| ·机械性能 | 第29-30页 |
| ·伺服跟踪性能 | 第30页 |
| ·环境适应性 | 第30-31页 |
| ·天馈设计 | 第31-34页 |
| ·天线面赋形设计 | 第31页 |
| ·馈源设计 | 第31页 |
| ·L/C双频共用波纹喇叭 | 第31-32页 |
| ·L/C双频共用微波网络 | 第32-34页 |
| ·天线面设计 | 第34-42页 |
| ·反射面 | 第35-38页 |
| ·天线座架设计 | 第38-42页 |
| ·伺服控制设计 | 第42-43页 |
| ·伺服控制主要工作方式 | 第43页 |
| ·天线控制单元(ACU) | 第43-44页 |
| ·ACU的组成 | 第43页 |
| ·ACU的主要功能 | 第43-44页 |
| ·天线驱动单元(ADU) | 第44-48页 |
| ·轴角编码单元 | 第45页 |
| ·安保电路 | 第45-48页 |
| 第五章 射频分系统设计 | 第48-64页 |
| ·概述 | 第48-50页 |
| ·C频段发射链路与C/L自动频率补偿 | 第50-56页 |
| ·C/L链路自动频率补偿功能的实现 | 第51-53页 |
| ·C/L链路设备 | 第53-56页 |
| ·C频段接收链路与L/C自动频率补偿 | 第56-63页 |
| ·L/C链路自动频率补偿功能的实现 | 第57-60页 |
| ·L/C链路设备 | 第60-63页 |
| ·参考时钟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链路检测及监控系统 | 第64-70页 |
| ·链路监测系统 | 第64-65页 |
| ·实现方案 | 第64-65页 |
| ·链路检测内容 | 第65页 |
| ·链路监测系统 | 第65-70页 |
| ·载波监测分系统特点 | 第65页 |
| ·载波监测技术要求 | 第65-66页 |
| ·硬件实施方案 | 第66-67页 |
| ·软件实施方案 | 第67-70页 |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3页 |
| 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附录 | 第74-76页 |
| 附录A 技术术语及缩写 | 第74-75页 |
| 附录B 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区域位置示意图 | 第75-76页 |
| 附录C Inmarsat对LAS RFS部分的性能要求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