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景观生态学和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景观生态学 | 第13-14页 |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生态安全概念界定 | 第16页 |
·生态安全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7-18页 |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0-24页 |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23页 |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地质与地貌 | 第21-22页 |
·土壤条件 | 第22页 |
·水文状况 | 第22页 |
·植被状况 | 第22-23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3-24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研究区范围界定 | 第24-26页 |
·额济纳绿洲河岸景观核心区 | 第24页 |
·额济纳绿洲区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研究数据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数据处理平台 | 第28页 |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4 额济纳绿洲核心区河岸绿洲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 第30-41页 |
·绿洲景观生态类型时间演变分析 | 第30-31页 |
·绿洲景观生态类型空间分布分析 | 第31-33页 |
·河岸植被 | 第32页 |
·荒漠植被 | 第32-33页 |
·戈壁滩 | 第33页 |
·水域 | 第33页 |
·绿洲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 | 第33-38页 |
·斑块密度 | 第34-35页 |
·斑块形状 | 第35-37页 |
·景观蔓延度 | 第37-38页 |
·绿洲景观NDVI指数分析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5 额济纳绿洲景观动态变化分析 | 第41-55页 |
·研究基础 | 第41-42页 |
·景观斑块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 第42-47页 |
·面积大小变化 | 第42-44页 |
·面积转移过程 | 第44-47页 |
·景观斑块类型间动态变化分析 | 第47-50页 |
·1987年至2001年额济纳绿洲生态景观变化分析 | 第50页 |
·2001年至2009年额济纳绿洲生态景观变化分析 | 第50页 |
·植被覆盖等级变化分析 | 第50-54页 |
·总体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不同覆盖等级植被面积变化 | 第51-52页 |
·不同覆盖等级植被空间格局变化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6 额济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 | 第55-73页 |
·额济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5-66页 |
·景观安全指标(L) | 第55-56页 |
·水资源安全指标(W) | 第56-60页 |
·环境安全指标(E) | 第60-62页 |
·社会经济安全指标(S) | 第62-66页 |
·额济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标准 | 第66-67页 |
·额济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方法 | 第67-68页 |
·额济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杈重赋值 | 第68-70页 |
·额济纳绿洲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作者简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