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9页 |
·概述 | 第8页 |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原理 | 第8-10页 |
·光催化反应途径 | 第10-11页 |
·电子给体对光催化制氢反应的影响 | 第11-12页 |
·电子给体对逆反应及电子-空穴再复合的抑制 | 第11页 |
·电子给体对催化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12页 |
·影响光催化反应的其他因素 | 第12-16页 |
·催化剂种类的影响 | 第12页 |
·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12-13页 |
·离子掺杂 | 第13页 |
·半导体复合 | 第13-14页 |
·染料光敏化 | 第14页 |
·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14-15页 |
·光源的影响 | 第15页 |
·反应物浓度的影响 | 第15-16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16页 |
·体系中无机离子的影响 | 第16页 |
·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分析技术 | 第16-18页 |
·动力学研究 | 第16-17页 |
·降解产物的鉴定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 第17-18页 |
·样品的前处理 | 第18页 |
·羟基自由基的检测和测定方法 | 第18页 |
·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 第18-20页 |
·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 | 第18-19页 |
·其他动力学模型 | 第19-20页 |
·光催化制氢及降解研究工作的新进展 | 第20-27页 |
·可见光化的半导体催化剂 | 第20-24页 |
·含钛催化剂 | 第20-21页 |
·钽酸盐 | 第21-22页 |
·铌酸盐 | 第22页 |
·多元硫化物 | 第22-23页 |
·杂多酸及其盐光催化剂 | 第23-24页 |
·光催化降解 | 第24-26页 |
·芳香族有机物 | 第24页 |
·含氯有机物 | 第24-25页 |
·含氧、氮、硫有机物 | 第25-26页 |
·光催化降解同时制氢 | 第26-27页 |
·研究展望 | 第27-28页 |
·本课题的意义 | 第28页 |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利用甘油废水Pt/TiO_2光催化制氢 | 第29-38页 |
·引言 | 第29页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主要药品 | 第2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页 |
·光催化反应 | 第30页 |
·吸附实验 | 第30页 |
·液相反应产物的测定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31-32页 |
·浓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pH的影响 | 第33-34页 |
·共存物的影响 | 第34-35页 |
·液相反应产物监测结果 | 第35-36页 |
·反应机理探讨 | 第36-37页 |
·小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S~(2-)取代Zn~(2+)、Ag~+共掺杂In(OH)_3固溶体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光催化制氢的研究 | 第38-44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主要药品 | 第3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页 |
·光催化剂的制备 | 第39页 |
·光催化反应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光催化活性评价 | 第40-41页 |
·样品的表征 | 第41-42页 |
·UV-Vis漫反射图谱分析 | 第41-42页 |
·XRD分析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