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论 | 第12-25页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第12-16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9-22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的批判及当代价值 | 第25-65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撰写《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和拉萨尔分配思想的错误实质 | 第26-38页 |
一、《哥达纲领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26-29页 |
二、拉萨尔分配思想的错误实质 | 第29-3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的批判 | 第38-47页 |
一、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 第40-42页 |
二、批判“分配决定论” | 第42-44页 |
三、批判“铁的工资规律” | 第44-47页 |
第三节 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批判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7-65页 |
一、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批判的理论价值 | 第48-53页 |
二、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批判的现实意义 | 第53-65页 |
第二章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劳动者贫困化的经济根源 | 第65-91页 |
第一节 劳动创造财富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 | 第65-69页 |
一、劳动创造财富要有一定的自然物质条件 | 第66-67页 |
二、劳动创造财富要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 | 第67-69页 |
第二节 离开所有制空谈劳动创造财富是“资产阶级的说法” | 第69-73页 |
一、对一切人都是“有益的劳动”或有害的劳动是不存在的 | 第69-70页 |
二、空谈劳动无益于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 | 第70-73页 |
第三节 破除劳动者贫困化经济根源的对策 | 第73-91页 |
一、社会主义经济命运的掌控 | 第74-84页 |
二、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私有化倾向 | 第84-88页 |
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 第88-91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同拉萨尔机会主义在分配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 第91-142页 |
第一节 “公平”或“平等”的分配只不过是一种法权概念 | 第92-105页 |
一、抽象的“公平”或“平等”的分配是不存在的 | 第92-96页 |
二、在生产和分配关系问题上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 第96-100页 |
三、初次分配、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 第100-105页 |
第二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对收入分配的决定作用 | 第105-118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度变迁 | 第107-110页 |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第110-118页 |
第三节 深化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革与促进分配公平 | 第118-142页 |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使公共产权收益为全民共享 | 第120-127页 |
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 | 第127-139页 |
三、重视对资源的调节,实现资源分配相对公平 | 第139-142页 |
第四章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 第142-178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确立的依据和实践运用 | 第144-157页 |
一、社会主义总产品的分配必须兼顾国家利益、集体和个人利益 | 第144-147页 |
二、按劳分配确立的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147-157页 |
第二节 按劳分配的“资产阶级权利”及其超越 | 第157-167页 |
一、按劳分配的“弊病” | 第157-161页 |
二、发展生产力超越“资产阶级权利” | 第161-163页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历史局限性的弥补 | 第163-167页 |
第三节 新时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167-178页 |
一、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为根本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历史使命 | 第168-171页 |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按劳分配的社会基础 | 第171-172页 |
三、坚持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益共享是实现按劳分配的有效途径 | 第172-174页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当代诉求 | 第174-178页 |
第五章 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的嬗变与传承 | 第178-217页 |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制度与马克思按劳分配原则的差异 | 第178-189页 |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 第178-182页 |
二、正确看待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 第182-189页 |
第二节 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不动摇 | 第189-205页 |
一、跳出“铁的工资规律”怪圈大力提高劳动报酬 | 第189-196页 |
二、深化对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认识 | 第196-205页 |
第三节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中国化诉求 | 第205-217页 |
一、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与两种异化的分配观 | 第206-209页 |
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废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雇佣劳动的两重性 | 第209-212页 |
三、批判民主社会主义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 第212-217页 |
结束语 | 第217-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8页 |
一、著作类 | 第219-223页 |
二、论文类 | 第223-2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28-229页 |
后记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