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凝土组合梁半刚性节点受力性能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组合结构 | 第11-16页 |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 第11页 |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优越性 | 第11-12页 |
| ·组合框架的发展 | 第12-13页 |
| ·组合梁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组合结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半刚性节点 | 第16-21页 |
| ·半刚性组合节点 | 第16页 |
| ·半刚性组合节点的优点 | 第16-17页 |
| ·半刚性组合节点在国外的发展 | 第17-19页 |
| ·半刚性组合节点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第2章 半刚性节点弯矩-转角曲线数学模型 | 第23-30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弯矩-转角(M-θ_r)曲线数学模型 | 第23-28页 |
| ·线性模型 | 第23-24页 |
| ·多项式模型 | 第24页 |
| ·B样条模型 | 第24-25页 |
| ·幂函数模型 | 第25-27页 |
| ·指数函数模型 | 第27-28页 |
| ·标准化的弯矩-转角曲线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组合节点弯矩承载力 | 第30-36页 |
| ·混凝土板的有效宽度 | 第30-31页 |
| ·组合节点受弯承载力塑性计算 | 第31-34页 |
| ·计算假定 | 第31-32页 |
| ·钢筋混凝土板的极限拉力 | 第32页 |
| ·塑性中和轴位于混凝土板内时受弯承载力的计算 | 第32-33页 |
| ·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上翼缘内时受弯承载力的计算 | 第33-34页 |
| ·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腹板内时受弯承载力的计算 | 第34页 |
| ·塑性中和轴位于钢梁下翼缘内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4章 半刚性组合节点初始转动刚度计算 | 第36-42页 |
| ·弯矩-转角(M-θ_r)曲线简化模型 | 第36-37页 |
| ·初始转动刚度S_(j,ini)的计算公式 | 第37-41页 |
| ·计算假定 | 第37-38页 |
| ·节点部件刚度系数计算 | 第38-40页 |
| ·计算公式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5章 组合节点的转动能力 | 第42-48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组合节点的转动能力 | 第42-46页 |
| ·组合节点承受负弯矩作用 | 第43-45页 |
| ·组合节点承受正弯矩作用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6章 组合节点的组件模型 | 第48-55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组件模型 | 第48-54页 |
| ·转动弹簧模型 | 第48-49页 |
| ·简化弹簧模型 | 第49页 |
| ·等效弹簧模型 | 第49-50页 |
| ·系列弹簧组件模型 | 第50页 |
| ·混合组件模型 | 第50-51页 |
| ·宏单元模型 | 第51页 |
| ·组合节点有限元模型 | 第51-52页 |
| ·杆单元模型 | 第52页 |
| ·十字形组合模型 | 第52-53页 |
| ·循环组合模型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7章 组合节点的恢复力模型 | 第55-60页 |
| ·概述 | 第55页 |
| ·常用的恢复力模型 | 第55-59页 |
| ·双线性模型 | 第55-56页 |
| ·三线性模型 | 第56页 |
| ·曲线形模型 | 第56-57页 |
| ·滑移型模型 | 第57-58页 |
| ·平齐式端板连接组合节点恢复力模型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0-63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建议 | 第61-6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