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前言 | 第11-22页 |
| ·水稻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 ·水稻纹枯病的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 ·水稻纹枯病的分布 | 第12页 |
| ·水稻纹枯病菌的病原特点 | 第12页 |
| ·水稻纹枯病菌的传播方式 | 第12-13页 |
|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因素 | 第13-14页 |
| ·菌源数量 | 第13页 |
| ·气候 | 第13页 |
| ·品种和生育期 | 第13-14页 |
| ·栽培管理 | 第14页 |
| ·种植年限 | 第14页 |
|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 第14-16页 |
|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策略 | 第14页 |
| ·清除菌源 | 第14页 |
| ·加强肥水管理 | 第14-15页 |
| ·种植抗病品种 | 第15页 |
| ·毒土预防 | 第15页 |
| ·药剂防治 | 第15-16页 |
| ·防治水稻纹枯病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农药复配的概念 | 第17-18页 |
| ·农药复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农药复配的优势 | 第18-19页 |
| ·农药复配的基本原则 | 第19页 |
| ·复配类型 | 第19-20页 |
| ·杀虫剂之间的复配 | 第19页 |
| ·杀菌剂之间的复配 | 第19页 |
| ·除草剂之间的复配 | 第19-20页 |
| ·杀虫剂与杀菌剂复配 | 第20页 |
| ·杀菌剂与除草剂复配 | 第20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材料 | 第22页 |
| ·供试纹枯病菌种和水稻品种 | 第22页 |
| ·供试试剂 | 第22页 |
| ·供试仪器 | 第22页 |
| ·方法 | 第22-26页 |
| ·培养基的制作 | 第22-23页 |
| ·菌种的活化 | 第23页 |
| ·含药PDA培养基的制作 | 第23页 |
| ·接种 | 第23页 |
| ·药剂处理浓度 | 第23页 |
| ·复配物抑制效果测定 | 第23-24页 |
| ·菌核萌发率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田间设计 | 第24页 |
| ·调查及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25-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 ·单剂的抑制率测定 | 第26-27页 |
| ·单剂的室内毒力 | 第27-28页 |
| ·复配物最佳配比的筛选 | 第28页 |
| ·两种复配物的最佳抑制率 | 第28-29页 |
| ·复配物的室内毒力及增效作用 | 第29-30页 |
| ·最佳复配物对菌核萌发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田间防治效果 | 第31-32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 | 第32页 |
|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 | 第32页 |
| ·最佳复配物的筛选 | 第32-33页 |
| ·复配物对菌核萌发的影响 | 第33页 |
| ·田间防效 | 第33-34页 |
| 5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34-36页 |
| ·主要结论 | 第34-35页 |
| ·几种单剂对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及毒力 | 第34页 |
| ·最佳复配物的抑制效果及毒力 | 第34页 |
| ·田间防病效果 | 第34-35页 |
| ·创新点 | 第35页 |
| ·首次筛选出80%戊唑醇和40%菌核净的最佳复配物 | 第35页 |
| ·首次对复配物田间防病效果测定 | 第35页 |
| ·展望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