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件式钢管高支模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高支模体系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高支模体系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高支模体系荷载取值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高支模体系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高支模体系力学性能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高支模真型试验模型建立 | 第18-35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高支模整体加载试验研究方案 | 第18-34页 |
| ·试验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 ·试验材料准备 | 第19-20页 |
| ·试件与材料性能要求 | 第20-21页 |
| ·试验模型 | 第21-28页 |
| ·高支模体系板底和梁底侧向位移及竖向位移测定 | 第28页 |
| ·高支模体系立杆轴力测定 | 第28-29页 |
| ·高支模体系剪刀撑应力测定 | 第29-30页 |
| ·高支模水平拉杆应力测定 | 第30-31页 |
| ·试验加载方案 | 第31-33页 |
| ·试验过程注意事项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高支模真型试验的支架体系整体稳定性研究 | 第35-41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安装概况 | 第35页 |
| ·加载方法 | 第35-36页 |
| ·高支模支撑体系的测试点布置 | 第36-37页 |
| ·高支模支撑体系位移计布置 | 第36-37页 |
| ·高支模支撑体系立杆力传感器(轴力计)布置 | 第37页 |
| ·高支模支撑体系应变片布置 | 第37页 |
| ·高支模支撑体系立杆轴力分析 | 第37-38页 |
| ·高支模支撑体系整体侧向变形分析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构造措施对高支模支架体系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 第41-56页 |
| ·引言 | 第41页 |
| ·试验概况 | 第41页 |
| ·加载方法 | 第41页 |
| ·高支模体系水平拉杆应力应力测定 | 第41-42页 |
| ·高支模体系剪刀撑应力测定 | 第42页 |
| ·ANSYS 软件分析试验模型 | 第42-46页 |
| ·ANSYS 软件简介 | 第42-43页 |
| ·ANSYS 组成 | 第43页 |
| ·ANSYS 的典型分析过程 | 第43-44页 |
| ·ANSYS 软件试验模型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 ·水平拉杆和剪刀撑试验数据分析 | 第46-54页 |
| ·水平拉杆试验数据分析 | 第46-49页 |
| ·剪刀撑试验数据分析 | 第49-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扣件式钢管高支模工程应用实例 | 第56-70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工程概况 | 第56页 |
| ·高支模设计总说明 | 第56-58页 |
| ·设计依据 | 第56页 |
| ·高支模设计 | 第56-58页 |
| ·注意事项 | 第58页 |
| ·梁高支模计算 | 第58-63页 |
| ·梁测模板计算 | 第58-61页 |
| ·梁(1.2m×2.7m)底板设计计算 | 第61-63页 |
| ·楼板高支模计算 | 第63-66页 |
| ·平板计算 | 第63-65页 |
| ·平板下立杆计算 | 第65-66页 |
| ·汽车吊作用下立杆承载力计算 | 第66-68页 |
| ·高支模现场施工过程 | 第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0页 |
| ·建议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