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研究基础:刑事瑕疵证据基本理论的界定 | 第16-28页 |
第一节 刑事瑕疵证据概念之厘定 | 第16-21页 |
一、刑事瑕疵证据的概念界说 | 第16-17页 |
二、刑事瑕疵证据概念界说评析 | 第17-18页 |
三、刑事瑕疵证据概念重构 | 第18-21页 |
第二节 刑事瑕疵证据与相关概念之比较 | 第21-24页 |
一、瑕疵证据与非法证据 | 第21-23页 |
二、瑕疵证据与不规范证据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刑事瑕疵证据的划定 | 第24-28页 |
一、违反讯问规则之瑕疵证据 | 第24-25页 |
二、违反询问规则之瑕疵证据 | 第25页 |
三、违反提取规则之瑕疵证据 | 第25页 |
四、违反搜查规则之瑕疵证据 | 第25-26页 |
五、违反扣押规则之瑕疵证据 | 第26页 |
六、违反查询、冻结规则之瑕疵证据 | 第26页 |
七、违反鉴定规则之瑕疵证据 | 第26-27页 |
八、违反其他取证规则的情形之瑕疵证据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域外研究:比较法视野下刑事瑕疵证据的适用 | 第28-35页 |
第一节 两大法系刑事瑕疵证据的适用概况 | 第28-32页 |
一、英美法系刑事瑕疵证据的适用 | 第28-30页 |
二、大陆法系刑事瑕疵证据的适用 | 第30-32页 |
第二节 两大法系刑事瑕疵证据适用之比较评析 | 第32-35页 |
一、两大法系刑事瑕疵证据适用之比较 | 第32-33页 |
二、比较之结论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适用争点:刑事瑕疵证据的证据能力问题剖析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刑事瑕疵证据的证据能力理性辨析 | 第35-38页 |
一、直接肯定说 | 第35-36页 |
二、全盘否定说 | 第36-37页 |
三、折中说 | 第37-38页 |
第二节 重塑刑事瑕疵证据的证据能力理论 | 第38-41页 |
一、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之融合 | 第38-39页 |
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之调和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本土考察:我国刑事瑕疵证据的存在与适用现状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瑕疵证据广泛存在之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一、现实客观因素的制约 | 第41-42页 |
二、传统刑事法治观的影响 | 第42-43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瑕疵证据适用之立法与审查现状 | 第43-45页 |
一、我国刑事瑕疵证据适用之立法现状 | 第43-44页 |
二、我国刑事瑕疵证据适用之审查现状 | 第44-45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瑕疵证据适用之瓶颈 | 第45-49页 |
一、瑕疵证据界定过于狭窄和相对模糊 | 第45-46页 |
二、瑕疵证据的救济手段不明确 | 第46-47页 |
三、依瑕疵证据取得的证据之适用不明确 | 第47-49页 |
第五章 解决路径:刑事瑕疵证据司法补救体系的建构 | 第49-58页 |
第一节 刑事瑕疵证据司法补救的选择 | 第49-53页 |
一、刑事瑕疵证据补救制度的理论支撑 | 第49-51页 |
二、刑事瑕疵证据“司法”补救的可行性分析 | 第51-53页 |
第二节 刑事瑕疵证据司法补救体系的系统化建构 | 第53-58页 |
一、建构标准 | 第53-54页 |
二、建构规则 | 第54-56页 |
三、相关程序的保障 | 第56-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词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