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 ·国内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外对演化博弈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目前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第18页 |
| ·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 第18-20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 ·总体框架 | 第19-20页 |
|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2-29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2-25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类型 | 第23-25页 |
| ·演化的解释 | 第25页 |
| ·演化博弈相关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 ·博弈论概述 | 第25-26页 |
| ·演化博弈理论——演化思想和博弈论的结合 | 第26-27页 |
| ·演化博弈理论的优势 | 第27页 |
| ·社会判断理论概述 | 第27-28页 |
| ·社会燃烧理论概述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分析 | 第29-51页 |
| ·2008-2011 年案例回顾与初步分析 | 第29-36页 |
| ·案例回顾 | 第29-34页 |
| ·初步分析——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看社会矛盾的新发展 | 第34-36页 |
| ·背景分析 | 第36页 |
| ·内部动力 | 第36-39页 |
| ·共同的认知与情绪基础 | 第37页 |
| ·群体意识的觉醒——“拯救与自救”的双重汇合 | 第37-38页 |
| ·利益博弈的需要 | 第38-39页 |
| ·外部引爆 | 第39页 |
| ·内部、外部因素耦合 | 第39-40页 |
| ·关系结构 | 第40-41页 |
|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的系统构成 | 第40页 |
| ·参与方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 ·动态演化 | 第41-46页 |
| ·社会判断理论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解释 | 第46-48页 |
| ·静态描述模型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博弈分析 | 第51-63页 |
| ·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概述 | 第51页 |
| ·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1-55页 |
| ·模型分析 | 第55-56页 |
| ·网民-网民要素博弈 | 第56-57页 |
| ·一般复制动态模型 | 第57-58页 |
| ·均衡解稳定性分析 | 第58-60页 |
| ·模型结论 | 第60-63页 |
| ·结果讨论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策略与战略选择 | 第63-68页 |
| ·短期策略 | 第63-66页 |
| ·积极有效地获得危机信息——未雨绸缪 | 第63-64页 |
| ·尽可能拓宽利益表达渠道——让各种利益冲突消除在表达当中 | 第64-65页 |
| ·提升政府的应对理念及媒体素养 | 第65-66页 |
| ·长期战略 | 第66-68页 |
| ·在政府公开透明,法制化和行政民主方面推进改革 | 第66页 |
| ·改变目前以行政为绝对主导的局面 | 第66-67页 |
| ·完善社会的自组织与自治化程度 | 第67-6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 ·未来的展望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