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二氧化硫的来源 | 第9-10页 |
·二氧化硫的危害 | 第10-11页 |
·对人体危害 | 第10页 |
·酸雨危害 | 第10-11页 |
·国内外二氧化硫气体处理方法 | 第11-15页 |
·国外脱硫工艺研究 | 第11-12页 |
·国内脱硫工艺研究 | 第12-15页 |
·二氧化硫生物净化法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脱硫菌种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微生物脱硫工艺研究 | 第16-18页 |
·胞外聚合物研究 | 第18-19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页 |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脱硫菌种筛选 | 第21-32页 |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21页 |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21-23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1-22页 |
·菌源 | 第22页 |
·培养基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稀释涂布平板法 | 第23页 |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菌种的初步鉴定方法 | 第24页 |
·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讨论 | 第26-30页 |
·富集培养 | 第26页 |
·细菌生物形态 | 第26-27页 |
·生长曲线 | 第27-29页 |
·Fe~(2+)氧化特征 | 第29页 |
·菌液沉淀 XRD 衍射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条件研究及培养基优化 | 第32-42页 |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测定方法 | 第33页 |
·培养方法 | 第33页 |
·生长条件正交试验 | 第33页 |
·培养基优化方案 | 第33-34页 |
·生长条件及营养条件优化结果讨论 | 第34-40页 |
·生长条件正交结果 | 第34-35页 |
·不同氮源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氮源质量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6-38页 |
·磷源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 Fe2+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 pH 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39-40页 |
·优化后的培养基驯化 | 第40-41页 |
·降解试验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滴滤塔挂膜及系统运行条件研究 | 第42-53页 |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42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42-44页 |
·实验装置 | 第42-43页 |
·填料选择 | 第43页 |
·挂膜方法 | 第43-44页 |
·测定方法 | 第44页 |
·挂膜结果讨论 | 第44-47页 |
·塔外挂膜 | 第44-45页 |
·塔内挂膜 | 第45-47页 |
·生物滴滤塔运性操作参数的实验研究 | 第47-52页 |
·不同进气浓度对去除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不同喷淋量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气体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循环液不同 pH 对去除率的影响 | 第50-51页 |
·填料层高度和生物量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滴滤塔内 EPS 提取及与生物量研究 | 第53-60页 |
·实验目的和内容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菌液预处理及 EPS 提取方法 | 第53-54页 |
·EPS 提取液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填料表面 EPS 预处理及成分分析 | 第55-56页 |
·EPS 提取结果及其与塔内生物量、去除率关系 | 第56-59页 |
·四种提取方法对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悬液 EPS 的提取效果 | 第56页 |
·填料表面 EPS 红外光谱检测分析 | 第56-57页 |
·EPS 和生物量线性关系 | 第57-58页 |
·EPS 与气体去除率关系 | 第58-59页 |
·初步分析 EPS 对滴滤塔去除 SO2吸附作用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0页 |
·建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奖励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