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网络传播中的角色“把关”--以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一 引言 | 第7-8页 |
| ·研究缘起 | 第7页 |
| ·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研究内容 | 第8页 |
| ·研究方法 | 第8页 |
| 二 概念简述 | 第8-11页 |
| ·网络虚拟社会 | 第8-9页 |
| ·网民与网民舆论 | 第9-10页 |
| ·网络把关人 | 第10-11页 |
| 三 网络传播中的网络媒体“把关” | 第11-17页 |
| ·网络媒体的信息曝光尺度 | 第11-14页 |
| ·网络媒体“把关”的倾向性 | 第14-16页 |
| ·网络媒体把关的倾向性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16-17页 |
| 四 网络传播中的网民“把关” | 第17-24页 |
| ·网民“把关”的方式及渠道 | 第18-19页 |
| ·网民“把关”的特点 | 第19-20页 |
| ·网民非理性“把关”的原因 | 第20-23页 |
| ·网民非理性把关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23-24页 |
| 五 网络传播中的政府“把关” | 第24-26页 |
| ·政府网络“把关”的主要举措 | 第25-26页 |
| ·政府“把关”的出发点 | 第26页 |
| 六 网络媒体、网民和政府角色“把关”的责任 | 第26-30页 |
| ·网络媒体角色的认知 | 第26-28页 |
| ·网民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的提高 | 第28-29页 |
| ·政府管理规范的强化和言论冻结的规避 | 第29-30页 |
| 七 结论 | 第30-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