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心理的景观特质探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2 审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 第9-14页 |
·美感的心理因素 | 第9-11页 |
·审美感知 | 第9页 |
·审美情感 | 第9-10页 |
·审美理解 | 第10页 |
·审美联想 | 第10页 |
·审美想象 | 第10-11页 |
·有关审美心理的几种观点 | 第11-14页 |
·距离说 | 第11页 |
·异质同构说 | 第11-12页 |
·移情说 | 第12-14页 |
3 景观的特质 | 第14-15页 |
4 审美心理视角下的景观的表象特质 | 第15-40页 |
·秩序性 | 第15-18页 |
·人的秩序感的来源 | 第15-16页 |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秩序 | 第16页 |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秩序 | 第16-17页 |
·现代园林中的秩序 | 第17-18页 |
·陌生与熟悉的美 | 第18-22页 |
·美的构成要素 | 第18页 |
·陌生感的来源 | 第18-19页 |
·熟悉感的来源 | 第19-20页 |
·审美过程的本质 | 第20页 |
·审美活动的规律 | 第20-21页 |
·美感的强度 | 第21-22页 |
·关系的美 | 第22-30页 |
·图与底 | 第22-24页 |
·图与底的关系 | 第22-23页 |
·图底关系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 第23页 |
·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 第23页 |
·关于图底关系的讨论 | 第23-24页 |
·虚与实 | 第24-27页 |
·美学中虚实范畴的义项梳理 | 第24-25页 |
·景观中的虚与实 | 第25-27页 |
·空间的对比与连接 | 第27-28页 |
·空间的对比 | 第27页 |
·空间的衔接与过渡 | 第27-28页 |
·渗透与层次 | 第28-29页 |
·营造渗透与层次效果的途径 | 第28-29页 |
·渗透与层次的心理效应 | 第29页 |
·尺度与比例 | 第29-30页 |
·尺度的概念 | 第29页 |
·尺度的意义 | 第29-30页 |
·比例的重要性 | 第30页 |
·静止景观的动态性 | 第30-40页 |
·空间动态性原则——"感觉一运动"机制 | 第30-31页 |
·张力与"势" | 第31-33页 |
·张力——"不动之动" | 第31页 |
·张力是心理上的"力" | 第31页 |
·张力是一种动态平衡 | 第31-32页 |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势" | 第32-33页 |
·场 | 第33-35页 |
·场的概念 | 第33页 |
·景观中的场 | 第33-35页 |
·引导与暗示 | 第35-37页 |
·空间序列 | 第37-40页 |
·空间序列的一般规律 | 第37-38页 |
·审美的心理过程描述 | 第38页 |
·空间序列与人的审美过程的一致性 | 第38-40页 |
5 审美心理视角下的景观的意蕴特质 | 第40-56页 |
·情感性 | 第40-43页 |
·情感的心理学解释 | 第40页 |
·情感的模糊性 | 第40-41页 |
·景观设计中情感的体现 | 第41-43页 |
·趣味性 | 第43-45页 |
·趣味的美学解释 | 第43-44页 |
·景观趣味性的体现 | 第44-45页 |
·多义性与模糊 | 第45-49页 |
·多义性产生的心理机制 | 第45-46页 |
·多义性的实质 | 第46-47页 |
·多义性与模糊 | 第47页 |
·多义性的空间的典型——灰空间 | 第47-48页 |
·灰空间的功能 | 第48页 |
·灰空间的属性 | 第48页 |
·多义性的实践 | 第48-49页 |
·象征性 | 第49-51页 |
·象征的审美心理意义 | 第49-50页 |
·象征性符号 | 第50页 |
·景观中象征的表现 | 第50-51页 |
·隐喻性 | 第51-53页 |
·隐喻与"意" | 第51页 |
·场所隐喻的经验性 | 第51-52页 |
·场所的隐喻的文化性 | 第52页 |
·隐喻在景观场所设计中的理解 | 第52-53页 |
·场所精神 | 第53-56页 |
·场所的概念与表现 | 第53页 |
·场所精神的概念与表现 | 第53-55页 |
·场所精神与情感关怀的层面 | 第54页 |
·场所精神包含的心理体验 | 第54-55页 |
·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 | 第55-56页 |
6 实例分析 | 第56-57页 |
7 当代景观审美的发展趋势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插图来源 | 第60-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