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9-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 | 第15-42页 |
| 第一节 侗族聚居地区生产生活及其纠纷解决 | 第15-21页 |
| 一、侗族的生产、生活秩序及纠纷 | 第15-17页 |
| 二、款组织——侗族传统的解纷主体 | 第17-21页 |
| 第二节 侗族民事纠纷类型及解决习惯 | 第21-26页 |
| 一、婚姻纠纷及其解决习惯 | 第21-22页 |
| 二、财产所有权纠纷及其解决习惯 | 第22-23页 |
| 三、侵权纠纷及其解决习惯 | 第23-24页 |
| 四、继承纠纷及其解决习惯 | 第24-26页 |
| 第三节 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及其运行分析 | 第26-39页 |
| 一、纠纷解决机制及其运行 | 第27-34页 |
| (一) 依靠传统权威解决纠纷 | 第27-31页 |
| 1. 款组织的调解 | 第27-29页 |
| 2. 寨老个人权威的发挥 | 第29-31页 |
| (二) 纠纷解决中的现代权威 | 第31-34页 |
| 1. 村委会干部权威的确立 | 第31-32页 |
| 2. 乡政府进行的调解 | 第32页 |
| 3. 乡村精英参与纠纷的解决 | 第32-33页 |
| 4. 法院介入的诉讼 | 第33-34页 |
| 二、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形成的动因 | 第34-39页 |
| (一) 对传统权威的信仰 | 第34-35页 |
| (二) 公力权威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三) 对习惯法的依赖 | 第36-37页 |
| (四) 法院介入纠纷解决的障碍 | 第37-39页 |
| 第四节 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运作 | 第39-42页 |
| 一、早期传统权威的垄断 | 第39-40页 |
| 二、现代社会下新权威的崛起 | 第40页 |
| 三、传统权威与现代权威的互动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评价 | 第42-49页 |
| 第一节 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特殊性分析 | 第42-44页 |
| 一、非官方的解纷主体 | 第42-43页 |
| 二、程序的不完备性 | 第43页 |
| 三、结果的和谐性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 | 第44-46页 |
| 一、程序灵活,成本较低 | 第44-45页 |
| 二、民间精英参与调解,易于得到人们的信赖 | 第45页 |
| 三、解决纠纷的方式较为柔和 | 第45-46页 |
| 四、合意的纠纷解决方式 | 第46页 |
| 五、有利于传统习惯与国家法的互动 | 第46页 |
| 第三节 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在现代化背景下的局限性 | 第46-49页 |
| 一、传统的解纷主体缺乏合法性 | 第46-47页 |
| 二、程序的混乱 | 第47-48页 |
| 三、纠纷解决依据的不合理性 | 第48页 |
| 四、极端的纠纷处理结果与国家法律产生激烈冲突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对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思考 | 第49-57页 |
| 第一节 侗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 | 第49-51页 |
| 一、程序完备的民事诉讼还不是纠纷解决的首选方式 | 第49-50页 |
| 二、法院调解和人民调解为主导的多元调解是必然趋势 | 第50-51页 |
| 三、对民族地区内生解纷机制保持必要的尊重 | 第51页 |
| 第二节 完善民族地区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对策 | 第51-57页 |
| 一、吸收民间法、习惯法的合理部分 | 第51-52页 |
| 二、提高司法、诉讼解决纠纷的能力 | 第52页 |
| 三、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 第52-54页 |
| 四、注重对民族民间调解的调适 | 第54-55页 |
| 五、强化与传统权威组织的良性互动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