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 | 第8-9页 |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研究 | 第9页 |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容的研究 | 第9-10页 |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现途径的研究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4-26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4-17页 |
(一) 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5-16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 第16-17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 | 第17-21页 |
(一) 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 第17-18页 |
(二) 关怀大学生的需求,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 第18-19页 |
(三) 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丰富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 第19页 |
(四) 培养大学生的伦理情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 第19-20页 |
(五) 建构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引导大学生的终极关怀 | 第20-21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意义 | 第21-26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2-26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要求 | 第26-38页 |
一、确立融涵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 第26-29页 |
(一) 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 第26-27页 |
(二) 确立大学生主体建构的目标理念 | 第27-28页 |
(三) 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的实践理念 | 第28-29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素要体现人文关怀 | 第29-32页 |
(一) 教育主体要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 | 第29-30页 |
(二) 教育客体要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 第30-31页 |
(三) 教育方法的运用要注意渗透人文因素 | 第31页 |
(四) 教育环境的建设要注重体现人文精神 | 第31-32页 |
三、把人文关怀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 第32-35页 |
(一) 制定教育方案要关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状况 | 第33页 |
(二) 实施教育方案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人文因素 | 第33-34页 |
(三) 教育评估要注重人文关怀的体现 | 第34-35页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追求要体现人文关怀 | 第35-38页 |
(一)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 第35-36页 |
(二) 满足大学生的发展性 | 第36-37页 |
(三) 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 | 第38-52页 |
一、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坚持的原则 | 第38-42页 |
(一) 坚持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8-39页 |
(二) 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9-40页 |
(三) 坚持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41页 |
(四) 坚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1-42页 |
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 | 第42-47页 |
(一) 课堂教学渗透人文关怀 | 第42-45页 |
(二)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涵人文关怀 | 第45页 |
(三) 社会实践贯穿人文关怀 | 第45-46页 |
(四)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体现人文关怀 | 第46-47页 |
三、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注意的问题 | 第47-52页 |
(一) 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地位和作用 | 第47-48页 |
(二)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 第48页 |
(三) 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和方法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6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